乌镇纪行

晚上坐下来看电视,没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外景地居然是乌镇,激动得女儿手舞足蹈,急忙喊妈妈快来看。想想也是,从乌镇回来已经两个月了,我一直想写点关于乌镇的文字,迟迟没有动笔,我觉得不写乌镇,简直愧对自己的江南之行。

最早熟识乌镇是缘于黄磊和刘若英主演的《似水年华》,那唯美的爱情,秀丽的水乡小镇,诗意的乌蓬船,加上这两个才气不凡的演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萌生了去乌镇的念头。

我习惯了温带季风性气候,儿时的心里就充满了对江南的憧憬,“杏花春雨江南”、“春风又绿江南岸”、“日出江花经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小吟诵的江南名篇更是让人心驰神往。上了中学以后,最喜欢的是地理课,对江南的风景名胜自是如数家珍,彼时已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神游了无数次。

金秋十月,一家三口从料峭微寒的北国飞到了上海,在上海停留了一天,然后直奔八万人体育场的旅游集散中心,坐上直奔乌镇的旅游大巴。汽车西行一个半小时后,到达了浙江省桐乡市的乌镇,迎面而来的宣传版上大书“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向游人们报着欣喜。

下得车来,先向路人打听到了“忆江南”客栈,办理了入住手续,这是出门前在网上预订的。原来乌镇上的小旅馆比比皆是,都是当地人自家开办的,从服务员到老板往往是全家人齐上阵。

京杭大运河从乌镇穿行而过,水流平缓如镜,我们随着如织的人流,漫步在原生态的秀水小镇上,迎面秋风徐来,岸边杨柳依依,光滑的青石板,典雅的烟雨长廊,古朴的木制阁楼,横跨运河的石拱桥,给我这北方人以全新的感觉。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三十多年来,第一次踏上江南的土地,置身于梦里水乡,曾经的梦想照进了现实,而乌镇就是我圆梦的起点。

徜徉在小镇的弄堂里,还能走进当地人家的真实生活,有怀抱孩子的农家老妪,有正在缝纫机上作业的裁缝,有蓝印花布的生产作坊,还可以看到时下少见的纺车纺线工艺。

继续往里走,就到了我国文学巨匠茅盾的故居,邓颖超的题词“茅盾故居”赫然入目,少年的茅盾在此生活到13岁,后到外地求学,直到建国后才回到故里。这里还有茅盾和祖母生活的小屋,也就是在这里,幼小的茅盾跟着祖母学会了养蚕,为日后《春蚕》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生活积淀,运河环绕,灵秀江南,千年古镇,万古流芳,孕育了一代文学巨人。

夜色渐浓,晚风拂面,岸边阁楼的大红灯笼次第亮起,倒映在潋滟的大运河上,有乌逢船划将过来,花上几块钱就可以顺河而去,看遍沿途风景。桨声远去,灯光迷离,不由得想起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个俞平伯还是沈雁冰的北大同学呢。

走的累了,就近找一家沿河的小吃店,临窗而坐,要上几个当地的特色小吃,这里最出名的小吃是酱闷羊肉,便宜又干净,再来一壶古镇的米酒,浅酌低饮间,目光穿越运河,看对面人来人往,市井百态,心境就如这平静的河水,竟似有了几份禅意的慧根。

再走进去,则是购物一条街了,都是乌镇出产的特色小商品,供游人选择,挑上几个中意的拿回去作个纪念,钱货两清,倒是那店家的女孩子实在是太美了,惊为天人,当年网络推手浪兄第一眼看到尔玛依娜的时候,可能就是我这种感觉,结果把个羌族少女推成了大红大紫的“天仙妺妺”。可惜我不是推手,更没有浪兄的本事,否则我也能推出个“乌镇妺妺”了。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家庭与生活, 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