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做个懒人

若说我是懒人,圈里会有一半人不认,他们看到的我不管是拼了命的学习还是拼了命的工作,都没半点懒样;若说我是勤快人,圈里另一半估计也不服,他们见着了我悠哉悠哉,不急不缓,不听不闻,貌似悠闲时光大把的吊儿郎当样,真没觉得很勤奋。
若说我性急(特指声响而快),圈里大部分人会认。当然了,随着时间推移,我也乐意推倒藩篱、开了心门,寻求共鸣,性急之外的悠然(特指专心倾听)也有人得见,所以,我没法说是全部人。
这么绕的目的是想说:我只是个正常人,一人多面乃人之常情,场所不同,面面俱有,不同人见着不同面,是我不是我,只管都真实。
就我这么一个凡人,有个小小愿望:想做个懒人。节约了思考,节制了折腾,节省了较真。悠游悠游的晃荡人生,还图个“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估计命里注定,我“懒”不下去。总有三三两两的事情逼着我懒不得。若说事情,也算不得数,要铁了心的不闻不问,任它飘摇,我也早懒成一堆泥巴了。还是“心”吧,容不得作懒,看不得晃荡。多年下来,我也认了。
但总得找个方法,别让妖怪给折磨死,别让水瓶天神给纠结住。所以,我发明了个观念,对“生命轴线”进行了番解读。
是这样想的:我假设生命里注定的快乐(或痛苦)是有一定量的。它会被随机分布在生命周期里,从1岁到100岁(假设人活百岁),那我就希望自己能学会一种能力。是那种能把快乐(或痛苦)按照时间段来调剂到不同浓度的能力。比如说,17岁之前的上学考取功名很痛苦,那我就把这种痛苦调剂到最大,伸头一刀缩头一刀,不如一刀致命,憋足力气挨那刀去算了,这样的话上了大学的痛就没那么浓了;30岁之前的工作搏基础很痛苦,那就搏到极致,苦不堪言,那之后的一点快乐都会显得浓稠百倍。就这样,痛极则乐重,乐极则痛沉。浮浮沉沉,这不就显得正余弦曲线分明嘛。对应的勤勤勉勉、懒懒散散也算是道特别的人生风景,当然了,看着起伏,观者若择段而读,就难免片面了。
我还是想做个懒人。起伏不大、浮沉不多、勤散不分明,看着不揪心,脑子也不累。
古语说:难得糊涂,我倒不要这样的片语纲领,活成一道“儒”符。就这样,摸索在求道得道的路上,我感觉比唐僧还辛苦。遇到的妖魔鬼怪可不是后台作假的,反倒像白骨精那样,妖得真切,功力怪诞,三打不死,好费力气。
做不成懒人,学懒样也不成。老有所图,学着别扭,其心难纯啊。努力的前进在学懒的路上,你我共勉。
天天做懒人也很累吧!劳逸结合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