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停止继续学习?–读傅斯年《万恶之源》有感

今天读到傅斯年先生写于1919年的一篇文章《万恶之源》,颇有同感,深以为然。先生所谓的万恶之源,乃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严重束缚甚至摧残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先生在书中说“可恨中国的家庭,空气恶浊到了一百零一度。从他们的孩子生下来那天,就教训他怎样应时,怎样舍己从人,怎样做你爷娘的儿子。决不肯教他做自己的自己。一句话说来,极力地摧残个性。”虽说时光荏苒,匆匆已过近百年,今日读来言尤在耳,振聋发聩。回望中国百年间,在教育领域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似乎仍然没有本质的改变。今日的中国从家庭教育推而广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未有太多改变。

今天的家庭教育总是以爱的名义来压制孩子的天性,我们总是用“为了你好”的口气来把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我们所谓的爱就是告诉孩子,要怎么走,也不会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走,也不会给他们机会去看看是否还有更好,更适合他们的路可以走。不管是怎样的孩子,好动的、喜静的、善思考的、勤动手的。统统关进那个以高分为最终目的的笼子。摒弃你的喜好、磨平你的个性、收回你自由飞翔的心,集中你所有的精神向着父母眼中那个美好的前程奔去。你只需接受不需要质疑,你只需记住不需要追问。于是乎,我们的孩子,我们可悲的孩子就这样成了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任由我们左右与东西。

再看看我们的学校教育,相信你我均深有体会,应试教育的阴影很可能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们的一生,有多少人在午夜梦回之际被那种学生时代做不出习题的仓惶和压抑折磨。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带来的是缺失快乐的童年,压抑和痛苦的回忆,带来的是超越生理心理年龄的学业竞争和压力,带来的是围绕教育的各种复杂产业链。

今天各种以升学为目的的培训机构仍大行其道,各种知识的灌输,各种超前朝纲的解题秘籍仍然大把大把吞噬着孩子们的童年,一如我们当初。

但是,一味的强权怎么能始终压制住自由的性灵?正当我们自鸣得意的时候,孰不知那压抑许久的怨气正如岩浆在地下肆意奔流,那叛逆的种子早已经在孩子的心中悄然萌芽,飞速生长。于是,以前言听计从的孩子不再听得进家长和老师的唠叨了;以前整天被逼着埋头学习的孩子突然不爱学习了;以前连周末时间都在上补习班的孩子,丢掉了自己的作业本迷上网游了。这时候的学校和家长们着急、相互指责,甚至在社会上引发各种热烈讨论的话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反思过我们自己。我们从没有想过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叛逆,我们除了一味的强调和灌输要好好学习,要为了明天而努力,我们其实从没有认真听一听孩子的心声: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内心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在这样无休止的灌输式教育中有没有感到疲惫?

或许我们的愿望有一天真的能够实现。孩子在家长和社会高压的灌输教育之下含泪苦读,终于走进了我们理想中的最高学府。获得成就感的也许只是父母,是学校,是老师而不是孩子。因为如果孩子是源于热爱去学习,他们将在追寻知识的旅途中获得无限的乐趣。但是如果孩子只是为了分数,为了一张录取通知书去学习。那么他们在获得高分或拿到通知书的片刻欢愉后,他们靠什么去将学问继续?

我想也许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毕业就停止学习的一个原因,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感受到过追寻知识的旅途中的那种乐趣。

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在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空前发达,但是我们的教育还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还是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信息知识时代的今天,其局限性日渐突出。

一位著名教育的改革家John Dewey曾说过:以传统的方式教育现代的人,是剥夺他们的未来。为提升学习的效果,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不断涌现。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校或组织机构,都应该重新思考教学,理解新的学习对象,并重新设计学习的过程。

我想峻茂管理学院的同仁们所做的一切可以就是对翻转传统教育方式的“笃行之”。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灌输你设定的知识,不是要把我们认为对的东西强加到学生的身上。我们的教育不该是一个驯兽处、一个圈养室。把受教育者当作了需要上台表演的小动物,让他们丢弃原有的习惯和天性,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什么是对的,从来不允许也不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质疑,为什么是要这样做。我们需要要依据学生的天性逐步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探索真理。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需要让学生感受到探索与习得的乐趣,让学生有机会去选择,有机会去学,去实践他自己认为最想做的,最需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你心中那个完美的学生。

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再也没有人问这个问题:你为什么停止了继续学习?

 

推荐2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培训与开发, 家庭与生活, 效率与效能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1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周玉禄
成员
2017/10/27 10:15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问:有什么好的方式,能让我们继续学习?

1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