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中学习什么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在向身边朋友推荐、介绍《道德经》时,发现有超过九成左右的人对《道德经》知之甚少,而身边的这些朋友中,大部分学历都还不低的。提及《道德经》,更多的是摇头:太难理解了。对于70年代出生的人来讲,《道德经》中有两章是高中语文内容,即以“道可道”和“上德不德”开头的那两章,但即便是当初高考考过,当论及这两章的内容时,基本上都是云里雾里的。其实这也难怪,当初在学习这两篇的时候,根本就读不懂,甚至连语文老师也是似懂非懂,只记得要求我们把注释背下来即可,至于在讲啥,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哈哈,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思维下,我们对很多观点,很多经典语句等都是按照标准注释去背,不管是逻辑通的还是不通的,只要是书本上解释的,我们就认为是正确的,即便是其中逻辑混乱,模模糊糊的,只要有被认为是权威的答案,那我们就照单全收。对所谓权威的盲目相信,成为我们僵化记忆的重要一环。前几天整个新闻界闹出的“奥马巴”事件,算是权威盲目迷信的一个写照吧。而之所以我们容易盲目迷信,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自身缺乏否定而求真的勇气,尤其缺乏在大家都觉得无所谓可能正确的情况下,下决心搞明白的毅力。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我们很多人的一个通病。而我读《道德经》,囫囵吞枣居然也读了十多年。
对于即使喜欢《道德经》,买了很多《道德经》,也看了很多年《道德经》的人,如果问:《道德经》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我们从《道德经》中应该学习什么?等问题,相信不少人都可以侃侃而谈,但基本上可以断言:每个人说的都不会一样,甚至连大致的内容都可能不一样。当然,有人说,这样的问法太开放性了,范围太广了,好吧,那问下:
“道可道”是什么意思?
“不敢为天下先”是什么意思?
“故大制不割”如何理解?
“不出户”能“知天下”吗?
呵呵,不同人拿着不同的《道德经》版本,解释一定会百家争鸣,有人说,《道德经》本就是如此:每个人的解读是不一样的,一样的话,就不是《道德经》了,更多的人说,《道德经》不能读,是需要“悟”的,《道德经》需要“悟”没错,但如果读都没读懂,就谈“悟”的话,会不会脱节了,谁能保证不“悟”错呢?比如“不出户,知天下”,不少“专家”悟出来的结果是:圣人是不需要到处走就能知晓天下大事的,你看诸葛亮云云。如果真是这样,《道德经》不读也罢,反正都达不到那样的境界,读来何用呢?
如果以上的章句都扯不清楚的话,那“玄之又玄”、“道生一”之类的字句就更不用说了。当逻辑很难解释的时候,神乎其神的“阴阳”“八卦”玄说便登场了。一个“道生一”不仅扯到易经,阴阳,更会将不少玄学甚至迷信等牵扯进来。
基于《道德经归来》的逻辑解读,整部《道德经》无论是总体逻辑,还是章节逻辑,都非常简单。从总体逻辑来讲,整部《道德经》都在围绕“反、弱、有、无”四个字展开的,而一个“弱”字,更是核心的核心(即原通行本第40章)。基于这个观点,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和熟语,就显得非常合符情理了。比如:大成若缺、上善若水、大者宜为下、小国寡民、为道日损、人之生也柔弱、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清静为天下正等等,几乎每一章,都在围绕“反弱有无”展开的,不信,一一联系再次阅读一下呢。
从《道德经》中应该学习什么?当然,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老子五千言智慧,句句是箴言。每一句,都能给我们极大的思维启发和实践指导。就总体思维来讲,主要还是体现在永远以自己为“弱”上,只有以自己为“弱”,才能有“用”。这一点相当相当关键。
读懂了“弱者道之用”,那么《道德经》就基本上理解了个大概了。其实,《道德经》所讲述的就这么简单。但看上去简单的,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不那么简单了。
比如,在学习、技术、能力等方面,当以自己为“弱”的时候,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肯定会不断专研学习等,一天天进步,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在人际交往上,以己为“弱”,便不会口出狂言,于是变得虚心谨慎,少说多听等等。
在对待名利上,以己为“弱”,便不会为争名夺利而惹来无尽的麻烦,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为名利而身败名裂,甚至身陷囹圄!
总之,一个“弱”字,足以让我们因此而变得有“用”,这样反而能变得更强。
在一个“弱”字的总引领下,《道德经》每一章,每一句都在具体阐述我们应该如何修身修德。比如:
如婴儿
为天下谷
为天下溪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致虚极,守静笃
不自是
不自见
明道若昧
不敢为天下先(对于名利)
我有三宝
等等
从以上来看,《道德经》所揭示的哲学道理是如此的简单,却又如此的深刻,尤其辩证的观点,在《道德经》中更是阐述得淋漓尽致,祸福相依更是经典。
《道德经》是哲学的!因此,如果有人认为老子是“消极”的,那他正好是“积极”的;如果有人认为老子主张的是“出世”的,那他主张的恰好是“入世”的;如果有人认为老子主张是“无为”的,那他主张的恰好是“有为”的;如果有人认为《道德经》是愚民的,帝王的,那它恰好是:
开民的!
所有老百姓都可以学而习之的!
所以,对于如上千百年来的误解,辩解会显得无力,因为,《道德经归来》,已悄然无息地解答了这一切。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国学与经典, 资源与分享
如此看来,弱在道德经中就是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意思.在现代社会中,内心存弱当然重要,只是太难做到了.
不仅仅是内心存弱,好像是本来很强,却要放低,实际上,自己本来就脆弱。谦虚,是最难实践的一种美德,因为真正谦虚者,都不知道自己是在谦虚。道德经讲弱,是真的看透人的脆弱,那就好。怕的是很多人解读的那样,示弱是为了某些目的,便失去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