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

春,福,由作者手书。

       立冬这天,应了节令,晚上就雨雪纷纷。昭通初冬这几天乍寒乍暖,忽晴忽雨,这种天色,竟然有点象过年的气象。

       现在气候变了,昭通近些年都是暖冬,变成名副其实的“小春城”,四季如春。小时候家乡的冬天,日子短,夜长,雪花绵绵的飘,天白亮白亮的,整个山村一片白,就如柳宗元描述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放寒假后,就可以睡懒觉,起床时,衣服在炉子上烘得暖暖的,穿进去舒服。要过年了,有人家点豆腐,就去看推豆浆,看滤豆汁,看豆浆从锅底翻上来,象周边滚去,热气腾腾,一直到屋顶。说到过年,想起家乡正在消失的风俗—送春。

        在此起彼伏的炮竹中过完年,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我们当地称“开年”,老家的谚语:“庄稼老二不(方言读biao,四声)盼年,过了年就要下田。”小时候,大年初一过后到正月十五(正月的“正”读zhēng,据说是为避秦始皇的讳。但在《诗经·小雅·正月》云:“正月繁霜,我心忧伤”这里的正发“征”的音,正月乃一年的开始,我们家乡的方言,蕴含丰富的文明。),就有春官送春。别误会,不是送走,是迎来。春官带的好像是财神爷之类的春帖,送“春”上门。春官用说唱的形式,挨家挨户说些祝福的话,大抵是儿子儿孙绕高堂,五子登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的话。春官的口才好,出口成章,押韵,说的东西都是庄稼人喜闻乐见的,主人家都乐意给其一两张角票。

       老家的风俗初一到初三不扫地,据说扫地就把财气扫出去了。还有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正月里似乎忌讳多,还不到农忙的时候,到处有人持铜钱,掷骰子,抬高十三(一种赌钱的方式)。我们小孩子闲着无事,看人打牌赌钱,看用万年红纸写的春联,春联非常鲜艳,字有光,说明墨研得好,熟! 不像现在的春联都是印刷体,千篇一律,没有看头。现在寨子里读过大学的人多了,用以前老人的话讲,是喝过洋墨水的,但似乎我们这些喝过洋墨水的大学生过年能写春联的人少之又少。听见有春官来说春,就跟在后面看闹热,春官说春属吟诵性唱腔,属于半说半唱,这种说与唱的结合,真是独具风格。好多春官还会按照主人家的热情态度即兴发挥,随时编唱一些押韵的话封赠:“主人家,好心肠,儿子儿孙绕高堂。主人家,福气好,儿子儿孙志气高。大儿子,当干部,小儿子,上中央。”妙语连珠,围看的人都喝彩。如果换成文绉绉的去诵读王安石的《送春》:

“武陵山下朝买船,风吹宿雾山花鲜。

万家笑语横青天,绮窗罗暮舞婵娟。

小鬟折花叩船舷,玉琖写酒酬金钱。

朱梦飞动浮云巘,天外筦箫来宛转。

断桥人行夕阳路,楼观琉璃影中见。

酡颜未分骅骝催,烛人坐客犹徘徊。

岂知阊阖门边住,春尽不见芳菲开。

日月纷纷车走坂,少年意气何由挽。

洞庭浪与天地白,尘昏万里东浮眼。

黑貂裘敝归几时,相见绿树啼黄鹂。

荣华俯仰忧患随,命驾吾与高人期。”

        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喜欢的,因为听不懂。现在人们生活方式丰富多彩,这一民俗似乎消失了。

        立冬了,也就快要过年了。不知今年是否有机会带孩子回故乡听春官送春!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家庭与生活, 文学与休闲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