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出一个悦己的朋友圈,为什么不呢?

微信发展至今,不仅催生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公众号,还孕育了一个可变现(微商4.0)、可酷炫 (“高端”衣食住行)、可撒娇(就爱摆姿势怎么了),亦可说教(任何价值观都逃不脱意识形态宣贯的嫌疑)的多功能朋友圈。
当朋友圈已然变成一个可以深耕的人脉圈、商业圈,很多最初的小美好与小确幸,都被裹挟进各色粉饰装点的信息海洋里,眼花缭乱到难以辨识。
为了不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流淹没,“不看对方的朋友圈”竟成了一种不得已为之的自我“救赎”。当然也有人做的更彻底,干脆关闭朋友圈,大约是觉得眼不见为净,图个片刻安宁。
我也曾认为,微信朋友圈或许也就这样了吧,弃之可惜,观之又无味。
直到,我慢慢在朋友圈里寻得了一些小乐(恶)趣。
乐(恶)趣1:发现人与人连接的奇妙
也许你有过和我一样的体验。
某一天,你在朋友圈点赞朋友A时,居然发现了C的熟悉身影。你恍然大悟,“哦,原来ta们早就认识!”自此,两两相对的单一关系升级成双向流动的三角关系,人与人的连接变得更为深厚奇妙。
并且,我不止一次经历过类似的趣事,不管是在个人社交圈的哪一个圈层。每一次,似乎都在验证一句比“世界真小”更具说服力的话——“地球上任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超过六个人。”
乐(恶)趣2:发现他/她隐藏的“身份”
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一种过上无边界人生的姿态和能力”,多元化发展的斜杠青年成为时下潮流。当并无深交的朋友圈好友不经意展示出ta不为人知的一面,总能让人惊艳。
比如,我带儿子看病的一位年轻中医,在朋友圈晒过一手端正清峻的好书法;一位上过她微课的绘画老师,工作之余,设计生产了多款灵韵的珠宝;一位从事茶艺工作的老师不单自己是手机摄影达人,还培养出了一个拍纪录片的优秀儿子……
凡此种种,都是于朋友圈“窥探”到的“小意外”,美丽而让人欣喜。
乐(恶)趣3:发现图文背后的真实
形形色色的朋友圈内容,虽有刻意营造的可能性(国外行为艺术家曾做过相关实验),但毕竟大多数人不是绝妙的“伪装者”,那些展示出的生活片段里,哪怕经过渲染,仍保有真意。
Po一顿精心制作摆盘的爱心早餐,是生活仪式感的真,也是守护家人健康的真;拍一张雨后偶遇的慢行蜗牛,或是家中圈养的宠物,是爱怜生灵的真;甚至是最无力吐槽、带有欺骗性的美颜自拍,背后那颗想大声宣告“我依然年轻美好”的心,也是真。
世界本真,所信即所见,所见即世界。
纵有上述种种乐趣,但随着微信朋友圈的快速更迭变化,选择性地关注和屏蔽部分信息,营造出一个令自己愉悦的“圈子”,仍是我的一种个人需求。
也曾用微信分组功能来控制朋友圈动态的可见度。但听夫子教诲,“不打理、不分组、不标星,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对任何人都坦坦荡荡。”才惊觉自己那点扭捏拧巴的小心思,实在不必要。
只关注自己在意的,重要的、欣赏的人,在朋友圈可视范围上选择自我一把,为什么不呢?
真正与你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也许“生活在别处”,多加关注才不至于渐行渐远。
真正惦念、关心你的人,不会因为你屏蔽了朋友圈窗口,而对你关闭整个世界。
微信朋友圈是道长长的桥梁,联系着陌生与熟悉的你我,但它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别忘了适时的直接问候。
感恩生命中那些不连贯却不间断的联系!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家庭与生活, 效率与效能, 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