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是优势不一样

任何一个上进的人都会关注身边优秀的人是如何变得更优秀的。
通俗的来讲,就是:是人就多多少少会有些比较。东家长西家短的,心里总得掂量掂量,只是有些人把比较放在脸上,有些人把比较放在心里而已。我也不例外,也会在意,取长补短。
我是那种看起来有点厉害,实际上很孬的普通人。思维跳跃,喜欢逻辑,这让我沾光不少,也往往会误导一些新朋友,以为我真的很厉害,其实那是假象,我只是刚好擅长分析和总结而已。
比如说,新近认识的一些很优秀的朋友。了解下来就会发现,他们有的善于沟通,有的强在落地执行,还有的擅长整合资源……各有所长,都很可爱。而这些,可能都不是我很擅长的东西。人堆里,我会比较被动,并不像在熟悉的环境里那样奔放开朗,有时候看起来还有些内向和木讷。但这并不妨碍我追求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所以,当有人问我“怎样在短时间内找到重点并把关键结论总结出来”的时候,我知道他们想了解什么,但却不太知道如何回答会更完备一些。于是,我想写下来,用文字演绎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后天的学习积累挺重要。如果不是十几年基础教育的功劳,我们都不会在逻辑的表达上有着精彩的表现。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已经在这套教育体系里遨游,老师教育的点点滴滴都化作训练,锻造成我们的能力。即使是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估计也能收获连贯的表达。
除了后天努力之外,我想可能还是因为它其实是种天赋。这么说似乎让人很泄气,但实际上我觉得它可能是真的——有的人就擅长心算,有的人就强于表达,有的人就善于总结……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承认都不行。
最近做了一系列的基因测试,我觉得DNA还真的是决定了很多事情。假如连这点都不能接受的话,我想,人会活得很艰难——我们会不停的疑惑:“那些怎么吃都不发胖的人为什么就不算上我一个呢?那些怎么晒都不黑的人为什么就不是我呢?……”如此等等,想想都扎心。
其实,我看起来反应很快,并不代表我比你厉害,你比我差。因为,你做出来的思维导图我不一定有那个细致和严谨能做出来,你阐述观点的角度我也不一定能想得到,甚至连你打开话题的方式都可能是我一辈子都没有做到的轻松……我们没有对错,甚至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不同而已,所以需要互补。
我理解,同伴竞争带来的压力很大。怀疑自己,在当下这个年代,甚至都成了一个非条件反射的心理活动。但是,这不是个好的选择。因为这会带来一圈又一圈的消极,让人有气无力,会被打压得爬不起来。与此同时,嫉妒别人,也只会让自己加倍的不轻松。因为你看不惯别人又不能把人家怎样,这种挫败感有时候会导致灵魂的扭曲。
对我们来说,欣赏、互相学习并促进,是大家最好的选择。承认大家只是优势不一样,真的很轻松。盯住自己的长处去发挥,想好自己的短板怎么补,是理智,也是睿智。遇到那些跟自己互补的人,一定要心怀感恩,并倍感珍惜。因为不同,成就圆满。
当然了,那些看起来很有才华的人也不能太过于骄傲。人生几十年,风水轮流转,撑下来,靠的不是才华,是人品。目中无物的嚣张,大多不能长久。很多时候,盛衰之间,只需一刻,我们都不知道它何时发生。即使知道,大部分时候,可能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发生而什么都做不了。
多些敬畏,少些浮躁,算是积德,保安康。
推荐1 recommendation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培训与开发, 效率与效能, 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
曾在几年前看奥巴马国情咨文演讲,说美国的核心优势在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