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知彼解己
此章句为《论语 学而第一》最末,与其首章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照应。
不患人之不己知,就是君子不担忧他人不理解自己。为何?儒家推崇操之在我,反躬修己。 “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而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而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而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荀子 非十二子》)同样地,在《论语》其他章句里,也反复表达此观点:“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其大旨在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甚至,按照王夫之先生的说法,“患己知之不早,则屈学以阿世。”信奉出名趁早者,往往都是昙花一现。我曾查过加拿大统计数据,45岁左右创业且成功者占比最高,其作证大器晚成之说耶?
更近一层,君子当患者,是否知人而已。盖儒家教育之目的,乃入世做一番事功,与人交接,处世任事,学以致用之处才见真章。所谓知人者,掌握人性也,然此其难者,尤当患之。
以上为修身进学层面,非不己知不重要,乃两相对比轻重后取其重者。然此章句所含之原则,亦可用于平常之沟通交流中,两相对比先后,取其先者。
有西儒史提芬科维氏,其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曾风靡。其第五习惯主讲沟通之道,曰知彼解己,其英文原意为“先求理解他人,再求被其理解”(Habit 5: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沟通时,人总欲被理解,希冀其观点被认可。如此,便忽略他人,假装倾听,偏择对话内容或断章取义,错失对方完整诉求。盖因人听他人述说,非求理解他人,意图回复。自忱该如何应答,自思该如何反问,此非倾听他人,乃自听而已。以己之经验、见解与他人所说相较,以权衡其量,是先已偏执认定他人之意,何须待其完成沟通?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此章句虽短,其意广大精微,修身进学,接人待物,做领导者需反思。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国学与经典, 效率与效能, 连载与故事, 追随与执行, 领导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