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更好的自己?突破三重层:温暖、冰冻与爱

朋友说,我们活着都有保护层。或由性格,或由经历,或由领悟所得。活得越久,经历得越多,保护层越厚。厚到我们不自知。也有人说:这世上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在生活。

这些保护层很好的阻隔了外界的干扰和伤害,也留出些缝隙让我们与世界交流——交流态度,交流情感,交流需求。每个人的保护层不一样。不仅仅是轻薄不同,而且结构也有差异。

朋友说可以用三个层次来形容:最外面的一层是淡淡的温暖,显得我们得体又礼貌;中间的一层是重重的冰冷,显得我们强悍又坚定;最里面的一层是暖暖的爱意,是动物的本能,是生而为人的质地。它是善良、温暖、包容、接纳;它也是客观、理性和智慧——我听得有点懵,但他说多了我也信。所以分享出来,聊以茶余饭后。

最外面的一层我们姑且叫做“温暖层”吧。它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调,也是我们维护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为了适应不同的场景拿出不同的温暖去待人接物。它的厚度是经过训练得到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温度对待其他人,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量。有时候,也可以简单概括为“情商的表现”。它的出发点是“得体的自保”。我们都希望被他人接纳与欣赏,于是就给予恰到好处的温暖。

中间的一层我们姑且叫做“冰冻层”吧。它是我们应对生活挑战和压力的负面载体。竞争这么大的世界,人会逼着自己去适应,但适应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伤痕没来得及被真正消化,就形成了一层厚厚的“介质”。代表着我们的失意失落与失败,于是,感觉起来像冰块一样沉重。我们又不希望被它吞噬,于是就筑起了一道防线,冷冰冰的横在世界与我们之间。它的出发点是“生物的自保”。负面经历越多,这个“中”就越厚,积累多了,就感觉冷。别人稍微走近一点,就能看到滑溜溜粗糙的冰墙,隐隐约约能看到里面,但是看不透。

最里面的一层我们姑且叫做“爱之层”吧。它是我们的渴求,是我们的生命,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它代表着爱与被爱的能力。它也是我们出生之起就随身携带的能量。可惜,人在长大,有了些经历之后,这些能量渐渐的被压抑起来。因为人之对抗世界,渺小而虚弱,无尽的消耗是无尽的幻灭。于是,我们将这些能量封存起来,浓缩成一颗有待发芽的幼苗,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死守着不被破坏。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人抱怨没有了爱与被爱的能力。不是没有了,是被压缩了。而且是被如冰块般的“冰冻层”给冻住了。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将它们解冻的路上行走。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说:“幸福的人会被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会用一生去治愈童年。”我其实觉得,不仅仅是“童年”,而是“人的整个一生都在经历伤痛,也在疗愈伤痕。”这是个持续的过程。只是童年更弱小,承受力更差而已。

如此看,人真的很可怜。但人又是灵性的。

所以,有的人把温暖层越扩越大,滚起来越来越圆,但怎么滚也还只是表层的温暖,暖得了别人,却暖不了自己;有的人把冰冻层越活越大,滑起来越来越顺,但怎么滑结的也还是冰,顺得了东西南北,却顺不了自己;最厉害的是那些把爱之层打开的人,他们怎么滚怎么滑都能发光发亮,像是有个自造的暖炉源源不断的供火一样,不用别人,也能暖了自己温了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三层,只是结构厚度不一样,而且在人生的每个历程里都会变化。这是我理解的我们要变得更好的意义所在——让温暖和爱消融掉冰块。让我们活得真心实意的踏实自在。自洽之后,是怡然自得,是淡淡轻轻,是沉沉稳稳,是慈悲祥怀,就是爱与被爱。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包括带给别人感受的差异可能也来源于此。有的人看起来面面俱到,但总觉得不够温度;有的人碰起来冷冷冰冰,但内心有热火;有的人好像天生就自带暖炉,越烤越舒服。我们要锤炼的是不是就是这三个层次呢?尤其是挖掘出最里面那层的“爱之火”?

一个特别优秀的前辈说:“人要心中有他人。”

如何能有?怕是只能向内而寻吧?

朋友继续说:温暖层代表着为人处世的基础,冰冻层更多的表现为能力,只有爱之层才是真正的能量。基础可以学,人人都能学到。但它是无本之根,浮于表面。能力可以练,但总有用尽时,也有不达处。它像颗流星,在人的生命中可能也只是闪闪而过。唯有能量,经久不息,生生成长。它像颗恒星,陪伴着人的一生。只要发芽就会生根,只要生根就会茂盛。也只有能量才能自己发光发热,供暖供能。所以,人不能舍本求末,有了基础和能力,就得培育养殖它们的永存能量。那就是爱与被爱。

我被他说糊涂了。但又觉得很有道理。姑且接纳之,消耗之,培育之。

大家觉得呢?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 追随与执行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