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在加拿大遇到的ladies

制一杯咖啡,午后小憩。突然忆起这些年在加拿大遇到的几位女士。与她们交往深浅不一,但都印象深刻。
第一位,原停车位的邻居。一位70至80岁左右的鹤发童颜的西人老太,圆脸短发,衣着朴素,眼神如孩童般清澈。我刚会开车时,每天开车回家的时间和她差不多,就老碰上。刚开始没发现,时间久了,发现她总坐在车上等我停好了才下车。 老太太开一辆墨绿色,唧唧歪歪的老福特。我总琢磨着她是否怕我撞了她的车。直到有天,我倒车进入时,一直和柱子斗争,眼看要擦上,老太太从车里出来,神情严肃地说,no, no, no, 指挥我挪來挪去,停正了位置。一聊才知,她一直想教我停好车,才老侯着,终于有了机会。以后再遇上,发现她就一个人独居。即使大雪天,也开着车进进出出,有时还捎上一位比她还要年长的老太太,相当独立。每当我万分不愿意去开车时,总看看她空空的车位为自己打气。念叨着,“在加拿大不开车就没有腿,没有腿就出不去”。
第二位, Marilyn, 乔治布朗学院时装设计系的系主任。 她看起来40+,气质优雅,衣着时尚。声音柔和,坚定。 在学校的人才推介会上,我毛遂自荐,得到她的面试机会。面试时,英语突然变得相当灵光,赌咒发誓了一番如何做好工作。 她给我了一个助教的职位。 这对当时登陆不满一年的我是个很好的机会。 在工作中,她总不时出现,给了我很多意见和鼓励。 现在想起来,其实当时,语言,从业背景,我都是不足的, 周围一起竞争的都是在加拿大受教育,有很多年时装行业的白人老师。 她给了我这个机会, 想必也是有压力的。在这个移民众多的国家, 强调加拿大工作经验虽然给新移民很多障碍,但从雇主的角度出发,却也可以理解。从头培养一个新手,真的是代价昂贵。
第三位,一位70+的白发老太太,附近一家小超市的收银员。 她有点驼背,英语相当标准,悦耳。 每次付款,她都要和每位顾客聊上几句,好像认识你很久了。 态度相当亲切,工作认真,规范。年纪虽长,做事非常有条理,不亚于其他很年轻的同事。我一直在想,她应该不是为了钱在工作的吧?她这个年纪,应该有退休金,老年公寓,可以申请的,医疗也不用担心。那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这家超市的目标客户是附近有钱,有闲的老人家,使她能在这继续工作。不过她自身对工作的热情,是起决定因素的。很多人来到加拿大都改变了原来的职业, 从事着很普通的工作。只要有工作,基本的生活也就能解决了。 人与人之间很少攀比,人际关系基本上简单自然。
第四位, Lynn, Tyndale 学院前系主任。 她身材修长, 容颜有着东方人的精致秀丽, 银白色的短卷发随时纹丝不乱,每一个卷都像刚从发廊里做完出来的。 在一次聚会上见到她, 她随即邀请我们全家去她家吃圣诞晚餐。 让我少许吃惊, 因为到别人家吃圣诞晚餐应该是挺隆重的邀请了。席间遇到一些她本地的亲友, 聊起来感觉移民的到来,其实对本地人的挑战并不亚于移民本身的困难。 各族人民之间的融合真是很不容易。加拿大是一个强调Diversity的国家, 对不同的文化相当的包容。
Lynn和其他四位合伙人创立了Next Level Leadership Academy。在北美和非洲传播女性领导力。其实领导力在北美是很流行的, 不只是具有权力基础的企业领导者,每个人,尤其是青年、女性更注意发展个人的领导力。 有很多的领导力训练营和课程,帮助每个人发掘自身的领导力。 Lynn和她的合伙人都是和蔼可亲,很有气质的老太太, 她们曾是老师、记者、HR、职业经理人, 退休后创办了这家公司,课程不多却非常实用。 她们雇佣的经理人在前两年经历了对市场的过快扩张,今年开始调整,致力于课程对弱势群体的具体实施,加强网络课程的技术开发。 我很佩服她们不忘企业的初心,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用于企业创新的精神。
人与人的相遇,就如雪地上深深浅浅的脚印, 刻画出人生的印迹。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家庭与生活, 文学与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