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技术发展趋势下超声诊断设备变化的必然
旅途中受一篇文章触动,其谈及了未来20年技术发展的12个趋势,设想在这样的未来技术发展大环境里超声诊断设备可能会有怎样的设计趋势呢,欢迎大家一起畅想,畅享~
原文节选(作者:凯文•凯利):
跟30年后的我们相比,现在的我们就是一无所知。必须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尚处于第一天的第一个小时—开始的开始。
我想讲一讲未来20年的技术走向(同作者著有书籍《必然》)。
技术都会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我把它叫做必然,就是这个趋势像重力一样,一定会发生。比如有了芯片、电波等,必然会出现互联网,会出现手机。
我不想讲苹果会不会取胜,特斯拉会不会取胜,中国今后怎样,美国将来怎样,这不是我说的必然。我说的是一种总体趋势,我相信这些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它的细节无法预测,比如电话一定会出现,但苹果不是;网络一定会出现,但Twitter 不是。
这些长期趋势交织在一起,互相依赖,最终朝同一个方向前进。
以下关于趋势的描述原文很长,笔者根据其表述大意有删减,重新编排,以飨各位同仁,括号斜体部分是结合超声诊断设备技术发展的一些思索。
第一个趋势 :形成(becoming)
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升级,都是一种流动的状态
下雨时每一滴水会如何进入到山谷,这个路线是肯定无从了解的,但是方向向下确是必然的—因为有重力存在。类似于必然发生的“重力”,商业趋势也是必然的,总体趋势一定能够预知。但路径是有选择的,在未来,新的技术必然会出现,我们选择想要的新技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到底出现什么,是我们不断选择出来的结果。
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形成的过程中,有型的产品变成了无形的订购服务里包含的一部分,之前看到的是产品,现在看到的是过程,比如,我们以前拿到的是已出版的百科全书,现在的维基百科是一个创造百科全书的过程,一直处在创造的过程中。
(强大兼容性的基础性平台+高质量模块化组件、短代码程序,通用技术包、数据包等适应多方向选择性可能的技术支持
强大检索自匹配能力的应用案例云数据库,不断完善丰富,提供共享类比案例分析,个人检测微数据信息时间轴演化分析等)
第二个趋势:智化(Cognifying)
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决定你的价值。
未来技术变革的影响是永久性的,技术将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要做的事情是让所有的东西更加智能,这个智化的过程就是技术带来的改变。 这种改变会给我们社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技术趋势。
智化的过程已正在进行,以超越我们预想的速度,很多东西已经变得很聪明了,看X光片方面的专家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法律方面的AI可以比人类律师助理更高效的查阅文件,再譬如无人驾驶等。
未来,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工作更适合人类,比如要求创造力的工作,因为创造本身就是不讲究效率的,不用考虑正确性,这是人类适合去做的工作。任何看上去特别重复性的,没有意思的,没有什么乐趣可为的事情,都可以让机器完成。未来不管是哪个领域,实际上人加机器他都是最聪明的。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决定了你的价值,与其合作而不是对抗是已在加速进行的趋势。
(当下AI智能识别对比X光片图像信息已逐步实现,超声图像的人工智能识别,筛查,初判病例应该也已不是技术难题,结合过往沉淀的大量病例图像数据,个人病例演化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学习,未来很有可能超声图像的第一手看图“医师”是一台AI,或是结合本公司平台的案例库和AI模块,直接给出的图像已带初步的病例判定,操作探头的或许也变成为一支机械臂)
第三个趋势 :屏读(Screening)
任何一种平面都可以成为屏幕
这个趋势已经围绕在我们周围了,屏幕无处不在,任何一个平面都可能成为屏幕,不同的屏幕之间形成了生态系统,不仅我们看他们,他们也在看我们。屏幕可以跟踪你的眼神,知道我们注意力聚焦在哪儿,我们重视什么东西,然后改变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内容。
原来书本给人权威,现在是流动开放杂乱的世界,现在的真相是要不断的自己组装。
(京东方柔性屏已经技术实现,或许如同科幻电影里一个手势将超声设备显示器上图像瞬时传送到其他任何屏幕查看,分享已变得触手可及;或是迷你型手持超声设备不再需要自带屏幕,匹配上周边任何一面屏幕都可以使用)
第四个趋势 :流动(Flowing)
你做的所有生意,都是数据
计算机中的三大阶段:原来是文件夹,之后是网络,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数据流动的时代。现在的阶段就是流标签,云端组成各种各样的流,通过微信、微博、Facebook等等,我们可以听流媒体上的音乐,看流媒体上的电影电视,所有东西都成为一种流。什么东西在流动呢?数据,不管你是做房地产、医药、化工,还是教育,其实你做的生意都是数据。
商业乃数据之商业。归根结底,你在处理的都是数据。处理数据和处理客户一样重要。
因特网拥有着无限增长的特质。比如Facebook现在有15亿的社交连接,15亿人相互连接可以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可以产生的价值也不可估量。
这么多的数据像是形成了超级生物体,远远超过人脑的容量,这样一个巨大的机器星球,其实是全球化的一个运作,全世界的经济好像都以同样的脉搏在跳动,以同样的行为方式在运作。
(当计算机运算能力极大提高,硬件配置趋于同质化的时候,或许平台积累的数据库+探头性能+产品概念会愈发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家用电器领域譬如电视,侧重内容生态系统概念的逐渐推广或许便是先兆)
第五个趋势 :重混(Remixing)
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组
经济学家发现,全新的东西很少,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新组合。这种重组就是我这里所说的重混。做重组或者重混时,首先是要做一个拆解,把它拆解成非常原始的状态,再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重组,之后不断进行这样的循环,就像你把乐高拆开后再组装。
其实报纸也是一样,报纸不是一个单一的物体,它是一个组合,就是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体育赛事、天气情况、书评,包括菜谱等等。英特网上也是,不同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把之前所有的报纸拆解了,然后组合在一起。
同样,我们也可以拆解银行,把不同的银行功能分解之后重新组合起来,汽车也是这样,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这样做。
把化学概念运用到企业当中来,就像一张元素周期表,看一下企业当中的元素周期表,有哪些必要的元素,进行多次拆解重组,会形成新的东西。企业想要升级,需要拆解企业的构成,再进行重组,在重组的过程中产生新事物。
(内窥镜超声就是一个案例,模块化的技术储备,标准化的代码程序,通用的载体平台更具有重混的优势,甚至连功能都可以实现如菜单一样按需要选取配置,类似于App商场系统支持需要什么模块下载安装即可)
第六个趋势 :过滤(Filtering)
能吸引注意力,就能赚到钱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每年会有600万首新歌,我们不可能听完,电影、书、杂志、文章,也是如此。 我们肯定需要一些人来帮忙,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就叫做过滤。
当所有的东西都变得越来越丰富,唯一变得稀缺的是人类注意力,没有哪一种技术可以增加你的注意力时间。
金钱是会随注意力走的,你能够吸引注意力,就会赚到钱。只要人们在这个地方花了注意力,肯定需要这方面产生价值
既然我们的注意力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在未来,我付出了注意力,我就应该拿到报酬。比如,我如果看了广告,就应该拿到报酬。
(当技术障碍已不再明显的时候,从巨量市场信息中筛选出有效的产品需求,从众多的用户反馈中甄别出真实的需求信息会变的愈发重要;同时企业的产品同客户群体建立良好的情感关注,价值认同亦变的愈发关键)
第七个趋势 :互动(Interacting)
它的影响将和AI一样深远
为什么现在电视那么有意思呢?过去电视就是一个开关或者直接换一个频道,现在可以和电视互动了,可以搜索了,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人与设备更像是一种相互的沟通与同步的反馈而变得有趣味。
2050年的时候,电脑会变成什么样子?基本上你可以用整个身体没有任何障碍地互动,电脑是全方位可互动的机器。就像交响乐团的指挥家一样。有一些纳米雷达技术,他可以知道你手指动作的意义。
智能手机之后应该是什么呢?一个是虚拟现实VR,把机器戴在脑袋上,你可以看到一些东西。
第二种是MR,也就是现实和虚拟混合。你如果把这样一个眼罩戴上的时候,每一件事情都是以3D的方式存在的,你可以用手控制这些现实,而且你真的是相信这些现实是存在的。
(结合不同的技术模块,让血管流动的状态变化或是在孕宝宝形象以MR的形式展现出来或许会变的更利于诊断和有趣味)
第八个趋势 :使用(Accessing)
所有权价值变成使用权价值
优步是世界上最大的租车公司,但是它并不拥有一辆车,Facebook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但是它却不拥有内容,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但是它没有库存。
拥有的概念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使用在很多方面比拥有更好,你马上用到一个东西,用完之后马上可以丢掉,肯定比拥有某些东西要更好。因为你的目的是使用,但是拥有的话,你要承担很多的责任。拥有的概念发生了改变,使用权优于所有权。很多东西,我们只需要使用,不需要维护、储存等其他工作。
现在很多的软件也是朝这个方向走了,不用购买,而是订阅,不仅是数字行业,在有形的行业也在发生这样的转变。
未来,新兴人类去哪儿都不用带任何东西了,去任何一个酒店,他们马上提供你想穿的衣服,你穿完后留在那里,酒店会帮你清理好。
甚至连手机都不用上,因为你看到任何一个平板,就可以认出你是谁,变成你的屏幕,任何一个手机可以认出你来,就变成你的手机,整个世界都是你的,非常了解你,你需要什么都可以给你提供,想送到哪儿都可以。不需要行李箱,不需要任何东西,都有相应的服务,就像是新型游牧民族,不需要携带,游走世界。
(共享医院的出现是一个先兆,医疗设备的高价值和专业维护性,对环境的要求,医师多点自由执业的开放或许预示着未来单一出售设备使用权变的更为普及和高效,超声设备或许成为类似于ATM机形式存在)
第九个趋势 :共享(Sharing)
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协作
首先,现在的分享还属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分享的。对于创业者来说有一个挑战:我们能够做什么? 能让分享得越多,价值提升越多。
其实我们在讲分享时,不是一般意义的分享,而是在讲协作,即:分享=合作,以一种规模化的方式合作,可以让成千上万几十亿的人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这些人的共同协作可以带来社会的变革。这种规模是之前大家都无法想象的,这就是未来分享的趋势所在,不仅仅是分享设备,这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和财富,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
这里面有一个例子,就是区块链,区块链技术就是把一些交易以分布式的方式呈现,所以你可以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计算,不是一对一的,而是整个网络上交易都可以计算出来,之前的任何一项交易都会成为之后的网络构建的基础,在这样一个区块链的网络当中,你是无法作弊的
(在单个计算机运算效率难以突破,云端计算,或是租用链接到超大型计算机平台运算会不会是另一种路径,远程医疗,云端案例数据库…)
第十个趋势 :开始(Beginning)
技术的用途,是用出来的
关于技术,在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新的发明是最适合用于什么的,比如留声机,爱迪生根本不知道这能用来干什么。
留声机后来慢慢应用于两个场景:一是录下临终的遗言,二是录下教堂里的讲话,包括唱歌,后来留声机主要用于这个用途。
所以,用途很多时候就是通过使用过程来发现的,新技术出来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可以用来干嘛,只有通过使用去评估,去指引和控制技术发展的方向,然后去调试、优化,使这个技术变得更好。
这些很新的事物出现时,譬如:社交网络,虽然我们每天花五个多小时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也不知道社交媒体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它要求我们真正去学习它,使用它,这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的技能心得知识。我们要迎合这个时代的变化,所有人都是新手。
学习是不断创新的,如何去创造新的东西,如何去做创造和引领,不仅仅是学习,要去思考,勇于试错(不能害怕这个错误),犯错和学习进步不能分开。持续性的小错误的容忍性,才能有大的创新的推动。最核心的一点,是需要有思考的原型,然后把它延长下去。
(不仅仅是技术,材料,色彩,原始概念设定等往往开始也是不知道能用到哪里合适的,允许一定的试错空间,不管在什么时候应该都是创新的基石,就像前文所述:创新本身就是不讲究效率的。)
第十一个趋势:提问(Questionning)
好问题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
今天要找到答案很容易,你可以问百度,可以问谷歌,还有各种AI,他们都特别棒,回答变得越来越便宜。 但是同时,提问变得越来越贵了,一个好的问题,会比一个完美的回答更有价值。
你必须要有非常好的驾驭问题的思维方式,因为问题本身可以开发一个新领域,是一个能动最好的推送者,像引擎一样,推动人的思维不断去创造。
问题比回答更有意义,好的问题是新的领域,问一个好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驾驭问题的能力。
必须要有意识去挖掘问题,不管设想是怎样的,问题要提出来。
(提问意识着独立的思索,解答却不一定是,就像一个积极提问的小班级,一个勇于,鼓励提问的企业环境也一定是活跃的,有思考的)
第十二个趋势 :颠覆(Disruption)
内因从来不是主要原因
我们的创造性从何而来。当我们在思考颠覆时,有三个规律:
一、不管你在哪个行业,颠覆不是从内部出现的,而是从外部推动的,内因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医药界的创新和发展,并不是医药界推动的。搜索引擎的创新,也不是从搜索开始的。
二、一些一蹴而就的现象和技术,只是看上去很突然,但它其实已经在背后存在了很多年,比如VR已经25岁了,只是因为没有满足成为产品的底限要求,所以到不了大众的视线。
三,创造或者发明,是一个不挣钱的市场。首先大多数的发明都是失败的,风险非常高,一开始的质量非常差,也就意味着利润非常低,市场小、前途未卜是创业公司的坐标,成功的公司不需要承担这些风险。但是创业公司没有选择,因为他们挤不进那些体量大、很赚钱的市场,只能从这块看起来很差的业务做起。
下一波技术颠覆:
- 航空公司的颠覆者是无人机的公司。
- 银行的颠覆来自比特币、支付宝等外部公司。
- 电信行业颠覆不是来自手机、移动通讯网络,而是来自无线网。
- 汽车的颠覆不是来自汽车,而是特斯拉,带轮子的计算机。
所有的企业都在不断追求卓越,也是为了提升适应度。当处于生态圈里卓越的公司,想要攀登到更高峰的时候,需要先下山(降低适应度)再提升来达到顶峰,企业越成功越难下山。
(在未来,超声领域可能被颠覆的行业或技术会是什么?来自于哪里?超声领域又可能会颠覆掉哪个领域呢?)
结语:
大家都知道未来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必须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那些看起来不太可能为我们所使用的东西,将来肯定会为我们所用。
(希望此文的推荐能促使大家的共鸣与思索,文中个人结合超声领域的表述不一定正确,但可为引子,激起大家的思辨,在峻茂问答板块亦同步设置了此命题问答,欢迎大家围观)
推荐1 recommendation发布在创业与投资, 战略与运营, 资源与分享, 领导与管理
正如文中所言,升级是必然的,发展也是必然的,但发展的方向往往难以捉摸。
人工智能、大数据、柔性材料等都是当前的风口。
有人曾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可见方向选择的重要性,这与发展方向难以捉摸形成矛盾。
如何挖掘一个好的方向?我说不上来。
但发展的方向必定是以人为本的,是为人类服务的,比如洗衣机的发展,很大程度是因为人类的惰性,所以如果一样东西能够挠人心扉,使人感受到不可或缺,那它发展的几率极大。也就是说,技术不应该是为了技术而发展,智能也不应该是为了智能而发展,应以人为出发点。
在则,文中也提及到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过滤的问题,而信息爆炸也带来了一个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如何权衡利弊,避免被动接收,以及浅阅读等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文章总结、联想的非常棒!
现在的集成趋势,就是这种网络结构。
每一个专业的发展,对其他专业都有推动作用;本身发展,也与其他专业会有密切写作。
IT、互联网、软件,构成了突破时空的数字世界,成为网络化的基础。
集成、善用专业+数字世界,事半功倍!
感谢佳灵分享如此宏文!
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将影响各行各业以及每个组织和个人。我们需要以终为始,站在未来规划现在。
超声技术如是,教育领域亦如是。
刚好读到一文 From Techcrunch:
Boston Dynamics has shown off its new version of SpotMini, a robot dog that’s slightly less intimating cased in its more consumer friendly rounded future armor. But now it’s also catching us up on what’s been going down with its bipedal Atlas bot, the most humanoid of its creations.
Atlas can now jump from elevated block to elevated block, and do a complete about-face in the air. It can leap pretty high, and also do a backflip – and then celebrate its backflipping ability. I could do without the grandstanding, future destroyer of worlds.
世界发展的太快了~~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的确需要迎头而上,役物or役于物,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