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翰墨浓香,流溢博雅情趣——申时恒老师散文特色初探

 

题外话。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早,提倡早。民谚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唐人杜甫有“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之句。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很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巧玲珑的火把”的“早”字。我在小文《卫校之早》中曾提到:申时恒老师是昭通卫校每天到校最早的几个人之一。与我和其他几个同事不同的是,申时恒老师到校,不像我们在操场上伸腰展腿,游玩嬉戏。他总是手持一卷书本,或《医古文》,或《曾文正公全集》某卷,高声诵读,识记,会心处莞尔一笑,且不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圈,仅仅一圈,他吟哦着诗文迅速回到他的办公室,研磨展纸,悬腕挥毫,读书临帖,颜筋柳骨,自得其乐,长期坚持,久久不辍。其孜孜不倦,久久为功,严谨治学,手不释卷的精神,是与今天我们“手不离机”、机不离网的年轻人所谓的现代生活所不同的。申时恒老师在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之间隙,将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执着、热爱倾注于书法和文字,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感悟示之同好,展示其博雅,蕴藉,舒放的一面,展示其生活中真性情真志趣的一面,我认为,其文可品可鉴,其行可效可师。

书归正传。“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清.翁同龢)。读申时恒老师散文,在那氤氲着浓郁文化特质的翰墨书香中,一股浓烈的生活真情感真情怀真气息扑面而来。

一、浓郁的文化特质体现价值观。 读申时恒老师的散文,你捕捉不到一丝一毫网络时代心灵鸡汤式的风花雪月;你更多的是品味和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文化对一个从农村走出的青年、一个山村、一片相对意义上的行政区划的濡养,感悟到岁月流逝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正能量。申时恒老师的许多文字或许会让你怀旧,会引起你的或唯美或悲怆的记忆,会让你思念、感伤,但思念和感伤之余我们的感受是珍惜,是奋起,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动力。请看《故乡食物之石灰豆腐》。作者在慢慢的回忆中把镇雄石灰豆腐的制作过程作了全面介绍,其间有亲情的回忆,有故乡风物的赞美。再如《故乡食物之镇雄酸菜》,文中比照各地酸菜之做法,指出“生性懒惰,性子急躁的人是不适合扎酸菜的”,倡行办事慎重,依规依矩之风。游记《长江第一古镇李庄》,写出了长江第一古镇李庄的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了李庄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同凡响的分量和举足轻重的地位,表达出对抗战期间南迁的知识分子们穷且弥坚,焚膏继晷,薪火相传的傲人风骨和拳拳爱国之心的赞颂。文以载道,文化要传承精神。传承优秀文化,“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申时恒老师做到了。

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彰显生活情怀。申时恒老师的散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可以说是一本现代版镇雄风物志,内容涉猎文教、风物、饮食文化(如镇雄腊肉、镇雄三角汤圆、石灰豆腐、酸菜、“三吹三打”洋芋、炒面、甜酒、煮粥、羊肉等)、婚丧习俗(如婚俗中“退车马”)、节令习俗(如小雪、冬至、立春)等,不可谓不详实不全面!诸君试看《镇雄石灰豆腐》一文,是否让每个人想起家乡、童年、祖母、外婆等饱含亲情的记忆?可以想象N多年后我们豆腐制作工艺在手上失传而仅仅存在于字面,这篇散文是否是找回工艺找回文化的一个依据?再看《故乡食物之镇雄酸菜》,是否让你回忆起乡间某一场传统婚宴的热闹?《城里卖糖人》是否让你想起麻汤(tang)而口舌生津垂涎欲滴?申时恒老师的文字是怀旧的,是充满乡音乡情的。几个在沿海打工的朋友毅然挤进春运返乡民工潮回乡过年,他们承认在朋友圈里读到申时恒老师关于家乡味道的系列文章让他们思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谁不说俺家乡好?或许,每一个在异地飘泊的人对家乡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记忆,但每个人对乡土的思念都是无可厚非的。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申时恒老师不厌其烦把家乡的文化记忆写了再写,仅仅因为一个字——爱!

三、用语高古厚重,明快自然。简洁明快,干练精当的语言,能第一时间让读者获得阅读快感,而生涩僻陋的文字,表面看文绉绉的实则影响表达效果。诸君试看《长江第一古镇李庄》之一段:“顺水而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真乃高山流水。雨丝飘飘洒洒,氤氲岚烟,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之味道”,是否有南朝吴均山水小品《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之况味?是否有明代袁宏道《满井游记》“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之洒脱自然?

四、引用信手拈来,比喻精当贴切。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引用是申时恒老师的散文特点之一。其引用涉猎古今典故、古诗文、农谚、名人名言等。如介绍长江第一古镇李庄之地理区位时,引用宋代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一词,凸显李庄在长江上游区位优势。如《故乡食物之镇雄酸菜》,中对镇雄婚庆习俗中“洒五谷,退车马”的大段说词的引用,尽显乡风民俗之淳朴。如叙写民国时期吴淞要塞司令员邓振铨回乡拜访亲友,亲友心情愉快热情款待时,引用镇雄农谚“喜鹊喳喳喳,有客到我家。今天蒸腊肉,明天推豆花”作比拟,生活情趣盎然。比喻形象生动,精当贴切也是申时恒老师散文一大特点。比喻是语言的利器。能成功驾驭语言的名家无不成功驾驭比喻。钱钟书说:“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钱钟书有很多经典的比喻。如“科学家像酒,越老越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如“他身大而心不大,像个空心大萝卜。”申时恒老师的文字里也有很多比喻,或写景,或状物,或抒情,或说事,无不优美而精当,生动而贴切。如《故乡食物之镇雄腊肉》“故乡的炊烟,是乡愁”,简洁明了,饱含情愫,生动贴切。如《大理鸡足山记》 “有些树的根上长满了青苔,嫩绿的颜色好像漂浮的青烟,婉秀可爱”。

为一位职业教育战线上的管理者、工作者,申时恒老师在工作之余勤勉学习并将所思所得之正能量述诸文字,从为人、为师、为友的角度都是值得肯定和值得学习的。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国学与经典, 家庭与生活, 文学与休闲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1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曹菁
2018/08/24 07:11

两位老师文字功底深厚,申时恒老师散文可集结成册,李兴老师此文可做荐文。

1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