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那个秋天

今天8月7日21时31分,立秋。炎去凉来,秋天开始。

立秋,也称七月节。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立秋,是一个重要的农忙季节。父亲曾用最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弟兄:立秋前要把所有禾苗插下田,立秋之后插下的禾苗收成不好,要多施肥才能追上前面的禾苗生长。俗话说“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每年暑假的夏收秋种时刻,也是我和我哥俩人最拼的时候,因为要赶在立秋之前把二季稻种下。实在不行,就是熬“秋老虎”,再热也要尽快把禾苗插到稻田里面。

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的感受到禾苗对地气变化,秋日的敏感,甚至常常想象自己也是一颗禾苗。同时,对农活也有了特别的感情。特别是在以后的日子里,经常在晚上梦见绵绵金灿灿的稻田,梦见自己收割稻谷,梦见自己牵牛开犁,梦见自己插秧苗,每次梦醒之后就感觉特别有劲头,好精神。

记忆最深刻的是大学的一个暑假,回老家,收割并且插下二十几亩田:每天清早基本上四五点起床开始劳动,从收割稻谷到犁田,立秋前完成插秧种二季稻,整整历经1个多月。回想起来,历历在目:稻如浪,绵绵起伏,气如虹,割;打谷机,“杆杆叫”,踩;暴雨,哗啦啦,割好晾晒的稻子啊,收;稻谷筛瘪,谷包成千,扛;沃土地,赶牛吆喝,犁。肥水田,陌仟仟,插。陇亩民,汗水挥洒,唱。而一个暑假收获几拖拉机的稻谷,满载而归。最后回到大学宿舍,同学都说我黑的像是非洲来的。

非自动化的农耕时代,深深地体会中国农民的不容易,所幸中国改革开放,农村读书出来的孩子们,励精图治;又有那么多致力于农村改革的贡献者,致力于农业现代化的事业。2013年左右,父亲告诉我,现在家里都废阡陌,开新渠,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从收割,犁田,插秧,运输都完成了机械化,可以说改革改变了中国整个农村,也唯一不断变革才有新发展。

儿时,宜阳大洞农民季节里,父亲们常给孩子们讲的故事:“从前,宜阳大洞有个大富人家招亲,20亩大的大丘田,插田,男人一次能够把田插好,可以取大小姐,有个男人坚持插完田,腰板僵硬过久,起身腰当场折断,大小姐娶到了,他从此所有废除大丘田。” 而今,这个故事早已不再被述说,人们也在慢慢淡忘这些古老的故事。阡陌之上,走出了一个唱着歌的热血青年,其词曰: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兴甚 ,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程, 龙兮龙兮风云会,长啸一声抒怀襟 ,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陇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家庭与生活, 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