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三种境界

在我看来,说话的境界至少有三种。 

其一,有啥说啥,直抒胸臆。 

这种说话方式背后的逻辑可能是这样的:我人很简单,又直接,不想撒谎也不想隐瞒更不会伪装,所以,我的话就代表我的心,里里外外,一样清。你要是跟我一路人,自然能听懂;你要是觉得不好受,我也不知道怎么把话说得更好听了。再来浅析一下这个说话的心理:凡事简单好,直来直往,省事。一般来说,选择这种说话方式的人性子比较急,思维比较敏捷,导致的结果就是“嘴巴比脑子快”。  我觉得这种说话方式比较“原始”,算是说话境界的初级阶段,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动物特征——生存嘛,趋利避害,最省就好。 

其二,有啥说啥,说完之后见机再补。 

这种说话方式背后的逻辑也许是这样的:我天性直率,说话太快,偶尔伤人,引人不爽,我又内疚,只能补救。所以,我的话,前半段忠于自己本性,后半段顾忌对方心身。也来浅析一下这个说话的心理:事情本来简单,但听者复杂,只能因人而异。一般来说,选择这种说话方式的人不但性子急,而且敏感,还很纠结,导致的结果就是“话是说出去了,却老担心不到位”。  我觉得这种说话方式算是种“进化”,或者说“教化”了。至少当事人是有意识的在努力分辨清楚人的动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 

这种说话方式也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越补越乱,越补越糟糕;另一种是,经过多年锻炼,自己说出去的话总能圆回来。偶尔带给对方冲击,也能得到补救。前一种类型的人不但老实,还很单纯,活得一般都比较认真,有时候还会太严肃了,但甚为可爱。后一种类型的人呢,则大部分个性张扬,阅历不浅。看似深不可测,油头圆滑,但实际上内心刚硬,不肯轻易妥协,是把面具戴得最深内心最煎熬的一群人,看着难受,甚为可怜。若不找到心灵的路径,怕是又累又分裂。  

其三,说啥只说一半,或者不到一半。  

用这种说话方式的人一般都是高手。我自己不是,所以只能揣测其背后的逻辑,估摸着有可能是这样的:世事复杂,人心繁,只点有缘人,多了浪费。我尝试着浅析一下这个说话的心理:风浪我见过,风雪也淌过,没有放不下也没有看不破。但是大部分人不懂。所以,你们去悟,是多是少,权看造化,多说无益。 

用这种说话方式的人不是高手的话也行走在高手的道路上了,或者,至少有颗成为高手的赤子之心。这种人也大概可分两类:一类是情商极高,说话做事特别考虑对方的感受,让人如沐春风,舒服不已;一类则是历经打磨,要么如火纯情,要么不屑一顾。不管是哪种类型,都属于自控能力超强的群体了。算是说话方式的高阶段。也是很多人愿意努力修炼的方向。 

 

别人我不清楚,但自己是很了解的。我顶多游离在“原始”和“进化”之间,一不小心就跌落地底,跻身混沌的蒙童。没办法,天性如此。要不泯灭性情,要么活得扭捏,二选一,我还是觉得不演比较舒服,索性放弃了修炼演技。但我知道,这种纯天然的活法也不能总算数的,因为它偶尔会伤人,绕个圈,更伤己。 

所以,我一直致力于平衡“悦己”和“达人”之间的关系。若说隐藏,实属难过,藏久了也露馅;若说顺应,实属不易,顺久了更不舒心,一旦反弹,破坏力更大。就我的经验来看,先是有选择的修炼。我们比较容易包容所爱,对于那些自己在乎的人,其实方便我们“进化”的。所以,我希望自己拥有一种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及时认错并坦诚改进”。想想,我们冲口而出的话语是顺应了自己的天性,但带给了对方压力,需要化解,需要缓和……这时,需要的是态度、温度还有热情度。 

理解第三种方式带来的益处,但也清晰其所带来的“内化压力”,“自伤所伤”和“伤人及伤”,差别并不大。反倒,对造诣尚浅的人来说,“自伤所伤”带来的损害更不容易化解,危害也就更大。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这么说来,看似在为自己开脱。但我崇尚“顺其自然,悠闲洒脱”,并不希望人人都以“高手自居”,以“高阶为正”,那样的话,既不现实,也太矫情。雷大雨小,白费心神。 

对我们这等仍在进化的俗物来说,回头看看,把话说得不那么“原始”,会胸生丘壑,颇有成就感;抬头瞅瞅,对着把话说得“半云半雾”的高深流口水,但又不必承受其克制冲击,也是种幸福。当然了,俗物就该持续进化,不停地努力,日臻完善,找到“悦己愉人”的平衡点,才有可能位居食物链的顶端。顶端好不好咱不知道,但至少那个是方向,是未来,是希望,是大家都说好的另一边风景……那就边走边看,走走看看。 

到现在为止,我清澈但不算清晰的理解了这么个道理:话不能说全,说透,说过,说太直。因为听者不是我,他的吸纳在哪里,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虽然没有多少伤害是故意的,但是伤害却每天都发生,时时有,到处有。作为受方,如何避免动不动就受伤,那是另一个话题了,姑且不延展了。作为施方,尽量减少带给别人的伤害,是种修养,也是种修为,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也不是个个都能做好,甚至,即使高手,也难维持住水准。这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贵在用心。  我是因为经历过伤与被伤,实在受不了这种“低阶原始”的处境,愿意停下来,升级打怪,好好进化。 

另有个观点补充:说话的三种境界在进化道路上有先后,但不能据此分优劣。怎么说呢?直抒胸臆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某些需要对得起自己的瞬间,是需要的,且像救命稻草般重要。“云里雾里”的说话方式在需要迅速传达操作指令的时候反倒是种可耻的选择。 

我的想法是:艺多不压身。三种境界走一遭,熟练练就,顺手捏来,指哪打哪,自由切换,岂不丰盛?那种只会单一操作的行为,真不行。会让人看起来单薄,而且没那么可爱。在这样一个强调“有趣的灵魂”的世界里,丰富是有市场的,去开拓吧。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2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曹菁
2018/09/08 02:06

我认为还有第四种说话境界是——啥也不说,倾听,然后去做。
很多时候,口语的表达信息并不如实际的行动来得直接明确。
就像女人埋怨男人回家晚了,男人说一千种理由,都不如直接给她一个拥抱或亲吻。

2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