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那些发大水的往事

我离开江苏很多年了,但是,每到夏季,一听说江苏连续下雨,我就会开始担心会不会发大水。这样的条件反射来自于少年时期的记忆。

 
江南鱼米之乡,水网交织。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桃红柳绿,油菜金黄,风景煞是迷人。然而到了雨季,常常看着村边的河流,水势越长越高,漫过一级一级的堤岸,所有沿岸的人们便开始焦虑了,大雨如果继续下个不停,水漫过了堤岸,那就真的意味着,发大水了。

 
我的老奶奶跟我讲很多江南老家发大水的往事。江南的水网,其实都是上百年的土堤岸围成的,他们又来自于长江或者太湖流域的大大小小的支流,当大水来临的时候,堤岸被水流浸泡冲刷,越来越脆弱,甚至形成堤坝涵洞,终于,大水冲破堤岸,涌进周边的村庄和田野。

 
每年的大水期间,村庄的男人们就会自发组队巡逻,一旦发现险情,便鸣锣呼喊,于是所有的男人都要跑去筑堤抢险。筑堤的时候,需要用很多的麻袋、草包、木桩。最强壮的男人要搭上架子,把碗口粗的木桩夯进土里,麻袋和草包里面装进泥土,堆在木桩间,堆出一个人工堤坝。倘使木桩用完了,就找离缺口最近的人家,拆房梁顶替,女主人哭得死去活来,但是没有办法,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规矩。这时候,倘使谁家男人在家磨叽磨叽,不肯去拼命护堤,再没有文化的女人,也像骂畜生似的骂这个男人:你还是人吗?

 
我奶奶说,大水退后,人们要把农田里面的淤泥挖掉一层才能再耕种,因为养分流失,土地十分贫瘠。人们把家里的屋顶统统掀了,让太阳把家里的地表彻底曝晒。这样的情形,在我看来有点儿不可思议,但是她见过,我们这代人,不太容易见到。

 
我只对91年那场大水记忆犹新,那时候,我在家乡上初中,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发了大水。我们看着每天去游泳的河流一天一天满起来,我母亲用一根很长的棍子威胁我们,再下河游泳就把我们兄妹仨腿打断。学校还没有放暑假,每天我们还是要沿着筑在河边的石子路去上学,所有人家庭,都让大的带着小的一起去学校,尽管如此,走在边上,还会冷不丁的看到堤岸靠河水的那边突然塌下去一块,我们的年纪似乎不是特别惊恐,晚上回到家讲给大人听,我母亲总是后怕地喊道:不要走边上啊,要走里面点,走里面点。

 
终于熬到放暑假了,大水已经漫过河堤,村庄里面的每条道路,都变成了小溪流,有的地方还挺深。圩堤经过长达个把月的浸泡,脆弱不堪了。整个村庄笼罩在严肃的氛围中,父母都出去筑堤去了,我的哥哥那个年龄的也去帮忙了,小妹妹在家门口玩水坑,摸小鱼,我和老奶奶窝在房间里,我看书听英语磁带,老奶奶也无趣地看着我读书。觉得累了,我把英语磁带换了谭咏麟的“水中花”,我奶奶刚想阻止,我母亲从外头回来,冲进房间就一顿批:“大家都急得没声音了,你还有心思听歌呢?你就不怕别人听见了骂?一点心事也没有,太不懂事了!”那时候,我嘴硬还回了一句什么,但是还是老实关掉了,整个暑假都没有敢放一首歌。

 
那个暑假,领成绩单的日子一拖再拖,那时候连电话也没有,改日子全靠几个村庄互相传话,消息及其失真。有一次我刚听传言嚷嚷着要去领成绩单,我父亲说:“放屁,你们老师明明还在堤岸边装土呢!”我跟着去看看,果然老师卷着泥腿子,正汗如雨下……

 
记忆中的这场大水,累垮了所有人。大人体力超支,孩子经常饿肚子。好在经过百年历练的江南,人们闲暇时间一直在修筑水利,尽管劳了体力,损失不会太惨重,我的少年时期,也没有亲眼见到被大水冲走人和石牛的事,可见,防患于未然,真的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地方,确实发生了很多的人员伤亡,只是没有亲眼看到罢了。直到98年,又一波大水涌来,我在大学里,听到同学在回忆91年江南的这一场大水,说一个小伙伴,开始看见发大水还很兴奋,在水里玩了个够,天快黑了才兴致勃勃回家去,等他回到“家”,却发现房子不见了。

 
来到浙江这些年里,看到浙江北面也发过大水,南面经常遭遇海上来的台风,看来,每一个地方,都有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和烦恼啊。

 

(本文写于2007年7月10日)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