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损要苛刻

大家闲聊,说到投资上的止损安排,有人设置在5%以内,被骂“胆小如鼠”;有人设置在20%,被骂“心大无脑”。

我想从我所理解的人性角度谈谈观点,仅表态度,随拿随取,莫要扔砖。

都说人性懒惰且贪婪。听说有很多例子和角度来论证,姑且不管论据,假设该论点成立的话,我认为任何时候都应该“止损要苛刻”——选择在损失可控的情况下潇洒转身,是风险可控的第一步。

当止损设在20%的时候,人可能会允许25%-30%的程度,喜欢拖拉,愿意瞎等。跟办卡不健身,减肥不运动一个道理——总有很多借口去推脱,天冷,太累,人多,拥挤……等胖到了一定程度,需要对自己更狠一点的时候,也就没几个人下得了手了。当越大的损失出现,人会用“掩耳盗铃”的方式排解压力,舒缓认知——已经这样了,再等等吧。

同样的逻辑,当止损设在5%的时候,人可能会拖到负10%,真到了15%或20%,大部分人可能就很难说服自己了,该砍就砍,毫不留情。若有说做不到的,亏多了,也就记住了。

从概率上来说,“止损苛刻”一点,其控制的实际止损点会更低,风险更可控,反之,则听之由之,无所归依了。

你可以说这是谨慎型人格和乐观型人格的区别导致的差异。但从普世角度出发,止损设计得苛刻点,实在是对抗人性的一剂妙方。同样的纪律和要求,假以时日,大部分人都能养成习惯,从制度设计上,逆着人性去走,路子会跟多数人不一样,赢面更大。

当然了,这样可能错失更大的收益。但平心而论,有多少人能在大风大浪里保齐全呢?又有多少人漫不经心的能在投资的世界里大富大贵呢?即使专业人士,经年累月的付出,也未必获取到等值回报,就更别说超额收益了。

所以,任何投资行为都需要苛刻一点的约束。例如,健身就不用等到卡都快过期了才去,减肥也不要等到胖得不成样子了才开始,看书也不能等到不得不用时才行动——那样的阶段性压力巨大,人会不由自主的选择逃避和拖延——如此循环,只求天助了。

这是我关于人性不可逾越的一个认知:既然人生而懒且贪,索性就对ta狠一点。将风险控制在苗头之初,让制度保证习惯,让习惯形成纪律,来一场挑战人性的大比拼,坚持就是胜利。

有人会说,道理谁都懂,但几人能做到?是啊,这么容易的话,你我他都是优秀到火星系的好人才了。

但“选择相信总比绝望好”,如果我们连这个认知都无法从内心赞同的话,前路漫漫,更艰难,咱总不至于等着让时光把自己磨得更油腻吧?

鸡汤文很多,看久了嫌烦。我希望用仅有的理性之光跟自己谈个判:动或不动,道理都在那;理或不理,总有人早起。为了不被焦虑谋杀掉,顺便拿个丰盛人生的大喜剧,我决定遵从这些个的观点,过活。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创业与投资, 效率与效能, 连载与故事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