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之修身

地中有山,谦。君子裒多益寡,秤物平施。
—-易 谦 大象
易不可为典要,的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王夫之先生将“谦”训读为“慊”,取其不足之意。从而将“裒”读为“聚”,由此生发出以谦治理之方。而同为明季的来之德先生,则解“谦”为“有而不居”,同时,将“裒“读为”减”,别开生面一番说辞,关注于修身之道。
上下五阴,地之象也。一阳居中,地中有山之象也。五阴之多,人欲也。一阳之寡天理也。君子观此象,裒其人欲之多,益其天理之寡,则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物物皆天理,自可以称物平施,无所处而不当矣。裒者,减也。
—-来之德 《周易集注》
天理人欲,宋明哲学之老生常谈。大体意思是,人们由于内心的欲望太多,什么都舍不得放下,做不到“有而不居”,所以在处世应物方面,反而局促难行,事业方面也做不大,或做不长久。所以需要减少欲望,从而体会天理之宏大公平,不再执着于所有,懂得施与和扶持,从而能行止得当,应付自如。
古今中外,人们提倡的美德中,谦德都位列其中,却也是最难做到的。当一个人标榜自己谦虚时,他已经不谦虚了。当一个人因谦虚而出名时,他实际上已经是在显摆谦虚了。而且,我们也的确看到太多所谓“伪谦”的案例。
来之德从减少人欲入手,固然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但也的确看到修行谦德的难度,以及获得该美德不能从外入手,而应从内入手的方向。不过,靠自己能否做到真正的谦逊也就是他所说的“有而不居”和“廓然大公”呢?这的确又是一个仁者见仁的事。
靠着自己,的确是很难,何况,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自小耳熏目染的,无非骄傲之行!所以要做到谦虚,需要认识何为骄傲,什么引起骄傲以及如何克制骄傲,这或许也与宋明理学要求益天理克人欲相雷同吧?
儒家自认非宗教,崇尚靠自己解决人之困境。不过周易观天象而顺从之,所谓天理,何尝不是打宗教的擦边球?实际上,所有宗教都在解决人的困境,当然也包括提供解决骄傲的方法。儒家提倡克己复礼,道家警告多藏厚亡,无不如此。
圣经中,伊甸园内,没有任何缺乏,亚当夏娃与万物相处和谐。但亚当夏娃受盅惑,骄傲生于心,不愿顺服,而是要象上帝般,以至违命偷吃了分辨善恶的果子,从而痛失伊甸。祸端因骄傲而起,而解救之法,也对应为舍己于十字架。
有而不居,谈何容易! 有的宗教通过行功德也证明自己配得福分,打的都是自己可以拯救自己的主意。但一个人怎么可以自己提着自己的头发升空呢?除非找到并顺服于最大的,最公正的,可以远远不断创造和供给的,同时有永恒保障的,否则人们无论表面多么谦恭,都难免内心的计算。
人们都自以为义,直到遇到那绝对的公平和宏大。约伯经历过各样苦楚,自以为义,应该获得福分,所以无法理解所受的不公。直到看到耶和华大能的创造和供给,才回答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
圣经里说祈求就可以得到,鼓励人们不停祷告。有人甚至怀疑祷告后即可获得,所得岂非太容易?殊不知,祷告要求舍去的是自己的意志和欲望,而这些是每个人都自认为最宝贵的。当一个人开始放弃自己的意志和自认的所谓能力而祷告时,本身就意味着谦逊了。
裒其人欲之多,益其天理之寡。人欲多而天理少,骄傲。天理多而人欲少,谦逊。至于如何才能裒多益寡?则是另一个宏大话题,本文暂且打住于此。

为领导者谋
- 具备谦逊品格的领导者对于一个组织或团队其重要性如何?
- 领导者如何在实践领导力的过程中实践谦逊之道?
- 作为领导者,要真正做到谦逊的难处在哪里?
- 领导者如何修身,克制骄傲,走向谦逊?
温馨提示:如何克傲,功夫不一般。明季来华之庞迪我先生《七克卷一 伏傲》,从天主教角度提出了一些洞见,可滋参考。可点击此处进入了解。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国学与经典, 连载与故事, 追随与执行, 领导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