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比赛,你为谁加油?

奥运这么火,不看说不过去。但并不是每次看完都能留下好情绪,中国队失利不算;对于自己喜爱的队员,即使不是中国人,他们的失利也同样能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哪怕同为中国人,争抢金牌时自己喜爱的一方失利,更加难受,手心手背都是肉,肉疼。人就是这样,只要投入就有感情,感情这事可由不得自己。
例如说,08年张宁和谢杏芳的冠军争夺战看得我不忍直视。我不算羽迷,比赛前对她倆也没明显偏好。只是听说张宁是最后的奥运之战,情感的天枰就偏向了她。当然了,谢杏芳其实也是最后一个奥运战,但想想她有个那么牛的男朋友打气,力气还是给张宁算了。那场比赛我全身投入,过后也是全身酸痛。打得太不容易,张宁的每一次失利都让人感觉如履薄冰,谢杏芳的每一次得胜都激起紧张不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对于没有明显喜好的对战双方,总会莫名倾斜向其中“弱”的一方。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外形上的还是其他方面的,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对弱者加以同情,希望他们创造奇迹。我们投入情感和呐喊,带着满身心的热情去支持,也带着遗憾悄悄走开。张宁赢了金牌,我心安理得的享受。但更多时候,我们关爱的队员并不能取胜。他们原本“弱小”,奇迹鲜有降临。于是,我们大部分加油付诸东流,很多情感遭受损失,情绪起伏充斥着大部分赛季,于是我们选择躲开。比赛于我们:没有激情,也就没有伤害。
某天,同瞄到了一场足球比赛,身边朋友热情异常,积极参与。我抛了句:这么喜欢巴西队,万一他们输了,不会很难受吗?朋友回头扫了我一眼,说:我不是喜欢巴西队,我只是喜欢战场上强势的那一队,赢的概率大,每看一场都有机会赢,怎么会难受呢?
这惊到我了。难道喜好是可以控制的吗?对战的双方,差别明显,不说国籍了,单是外型长相都能拉开差距,怎么仅能以强而选呢?看着一群帅气逼人的鲜肉被碾压,不会于心不忍吗?
朋友鄙夷的看着我:帅哥能赢当然好,帅哥输了你自己找难受去,这不违背了体育的娱乐性吗?你看球是找虐的吗?我看球是为了愉悦的,所以我选赢面大的,同情心在观战上要控制下,泛滥了影响观感。
朋友说到点子上了,有时候,同情心主导了我们的观战。明明就没有显著偏好的两支队伍,我们总是习惯性去同情弱势的那一方,期待他们创造奇迹,满足我们的情感诉求,这是种微妙的心理暗示,因为以结果论,体育于大部分人是娱乐。若以乐为皈依,选择神清气爽不受虐纯愉悦的方式不是更可行的吗?
但是,我们真的能驾驭喜好吗?真能hold住理性,从容选出强势的一方享受大赢面,即使并不喜爱?我觉得有点难,即使做到了那样,也多是理性之光笼罩了感性之魂,得来的欢乐少了些韵味吧?
一度,我选择少看比赛。即使不看,我也希望41岁的丘索维金娜会赢,没有遗憾的刻进奥运史册,增添光荣。后来发现,她已然是个传奇,即使失利,爱已随她传遍世界,这就是荣光,还需要更多吗?即使没有得牌,丘妈也刻进了我们的这个时代,激励着好多人。
原来,是看赛的我太执着,非要分清黑白,厘清正反。为谁加油,真的那么重要吗?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文学与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