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翻转课堂,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六月,梅雨季的上海,湿答答的,很冷。

申老师组织一堂培训课,教人如何开发在线课件,为期两天。我赶了过来学习。课堂信息量很大,估计一篇写不完,那就慢慢来,想到哪写到哪。

那就从对“学习”这个词的最新感悟开始吧。

最近几年,除了看书之外,我花了些业余时间投入到跟工作有些关联的学习之中。例如,上了中欧商学院,成文了一些职场感悟的小文章。

那么,我为什么要开始这些学习呢?一方面有拓展知识界面和社会资源的需要,另一方面,何尝不是一种“焦虑+恐惧”驱使下的自我增值行为。

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我对职场轨迹的一些思考:越往上走,知识和经验形成的优势越难以制造明显的差异,也越难形成核心的价值。

怎么说呢?当我们身处基层的时候,比拼的是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速度和程度。越年轻,越愿意花时间,越愿意去吸收,越容易脱颖而出。由于大家都是张白纸,所以在专业层面拉开的竞争越公平,就看谁能更快的掌握专业知识。

到了中层管理职位之后,多元化差异就比较明显了:有些人亲和,大家与其共事很舒服,有时候哪怕拖拉一点,他也能在管理岗位上做得更顺手;有的人要求高,目标明确,虽然严厉点,但有手段出业绩,大家也愿意跟随他获取收益;还有人虽然不重细节,但擅长协调关系,调配资源,各个利益主体他都能照顾到位,领导也愿意用;更有些人,擅长谈判,与客户打成一片,拓单能力强,哪怕格局小一点,也能带着一帮人打天下如此种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尚还宽敞的河道上也还算百花齐放,互不干扰。

但是,河道越来越窄,高位稀缺,只有一两个的时候,这种和谐就不复存在了。所谓,人人都有职场瓶颈,级别做得再高,总有到顶的时候。哪怕做了老板,还有大的老板,大老板的上面还有千亿市值的更大的老板。于是,这是一条越走越挤的小通道。

阳光透过缝隙射进来,看着明亮,伸手能够得着的并不多。

未来,你在哪里?处于何位?活成啥样?——这些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越早思考越有好处。要么,力争第一;要么,改变参照体系。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发誓坐上CEO的位置不但不现实,还很容易让人过度焦虑变得崩溃。所以,要做老大的梦想,估计只适合做一阵子,甚至,还是别有这种奢求为好。当然了,有些人不甘心,那就随时做好为之付出代价而无怨无悔就好。

改变参照体系这件事情似乎更有其合理性——你看,做不了老大,可以做副手;做不了大公司里的老大,可以做小公司的老板,或者还可以做个体户和专家这条道路宽敞无比。尤其在新的时代里,倡导优盘模式,人人可以凭借独特优势成为共享里的一员,个个可以培养自己的小众粉丝赚点养家糊口飞黄腾达的钱,当个网红也能身家千万真是条阳光大道。真可谓,改变观念,改变活法。

于是,我们需要学习。或者说需要至少两种意义上的学习:第一种,学习如何成为CEO,或者CEO的智囊团们;第二种,学习如何做“U盘”以及做哪个方面的“U盘”。

我认为,清晰的意识到这两种学习的不同,是真正理解何谓“真正的学习”的本质。

不过,我有必要先解释一下我对“真正的学习”的本质的理解:在我看来,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功利性的,能最大程度带来世俗利益的学习行为。例如说,要学会英语才能胜任英语类的工作,了解些谈判知识会给谈判结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此等等的学习和积累,简单直接见效快。另一种偏”无用“性,哲学历史文学美学等等,看似无用却有用,但需要假以时日才能见功效,而且侧重于增强人的幸福感。当然了,这个幸福感跟金钱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种个人内心的体验。

这样看来,在这种逻辑体系里,我实际上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也至少有两重分类:一重是把掌握到的知识化作了功利性的收益;另一种是将吸收到的养料堆成了幸福的燃料。对我来说,它们是我展开学习并持续坚持的意义所在。我也把它们理解为我所追求的“真正的学习”:不管它是功利性的还是无用性的,都是积累我们在世俗成功和个人幸福上的积极行为,它们是有价值的,也是本质所在。

让我们再次回到:”CEO及其智囊团”以及”类U盘“这两种不同的学习上来。我觉得可以把它们理解为“学习的目的或者效能”。

我想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二者的区隔。去年,我选择了去中欧商学院学习。重点关注了财务及金融类知识的积累。一则我对此感兴趣,二则我认为财务和金融思维对于我的思维升级有很大帮助。于是,我努力学习课堂上的相关知识,并在学业结束时取得了总冠军的成绩。但是,毕业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金融类的学识可能真的有助于提升我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完善我的知识结构,但是在真正从事金融类工作的时候,它们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一张CFA牌照,对我来说,只是理解公司财务及金融类决策时的打底知识。对于从事金融类工作真正所需要的资源整合能力、人脉撬动能力、社交拿单能力,甚至是讲故事的能力来说,我仍然需要重头积累。这些,能短期见效吗?未必!甚至,当CFA牌照成为一种炫耀工具的时候,它的价值能持续多久,这是值得深深思考的。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阻碍我了解和积累金融知识并开展金融实践的障碍。如果说思考至此就停止相关学习的话,那真是种不理智的行为。基于我对金融思维的推崇,以及对金融事件的喜爱,找到一个细分切入口并持续投入和实践是有价值的。不管这个时间多长,只要持续投入,我至少能在个人投资理财方面更上一个台阶。有可能,就成了一个小小的“U盘人”,在某个金融的细分领域,也能通过学习收获利益。
你看,我在中欧对金融的学习和理解可能有助于我步入“CEO智囊团”,但如果我真的着眼于此并形成寄托的话,那简直就是个笑话了。不过,当我想清楚自己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从最基础的知识和实践积累本身开始,却指不定有一天能成为具备基础专业能力的“金融人”。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真正的学习的魅力所在。我们需要很清晰学习达成的目的和效能。通俗来讲,我们需要描述清楚——通过学习,自己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人?

想不清楚这个问题,或者意识不到它的时候,学习就未必具有世俗实践意义上的价值,也未必清晰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样子。甚至,当学习发生之后,也无法评判其真假。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在有限的人生里,精力的分配决定着生活的品质。学习也一样,当为了学习而学习,漫无目的的低效学习越多,可能会师种损耗。当然了,这跟你热爱读书,涉猎很广并不冲突。因为,看好的书,是种精神享受。这就是种真正的有效能的学习。

推荐1 recommendation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在线教学设计, 培训与开发, 效率与效能, 连载与故事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1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AlisaChen
成员
2018/06/23 12:32

学习的目的或者效能非常重要;——这也是多数人“博学而不专”的根本源由所在;

1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