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我们通常只记得我们听到的大约30%。 有效的听者则会尝试提高这个比例。 你可以实践如下一些技能:
- 练习积极倾听。
- 要求更多信息。
- 谨防感性过滤。
- 重申已经说过的话。
练习积极倾听。 我们思考速度比我们谈话要快四倍。 这便给我们很大的回旋余地。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聚焦于当前沟通的主题,并确定我们是否需要更多的信息来更好地理解它。 我们不应该让自己变得防备,从而拒绝理解说话者的话,也不应任由思绪游荡若做白日梦。
如果你正在开会,可以通过做笔记可以让你聚焦,让思考与主题相互协调。但如果记笔记的行为会使你分心,那么就不要做笔记。
要求更多信息。我们经常假设说话者停止说话时就已经沟通完了整个话题。实际情并不是这样。谈话者可能才刚刚开始谈话。对方发表的任何陈述都可以跟进至少一个解释或例子。因此,只要有可能,听者的反应可以跟进一个提问以激发进一步的信息。
这个提问应该是中立的,不带论断的和不带质问语气的; 它应该只是试图保持与说话者已经确定的主调保持一致。听者也可以简单地以提问的语气重复说话人刚说过的某些单词 ,而不一定非要提出具体的问题。例如,如果说话者刚刚谈到他被不公正地指责的一个情境,那么听着可能会回答:“是什么让你觉得自己被指责了?”或者“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 “这种回应自然会导致进一步的信息,从而更容易理解说话者的关切。
如果你老是担心在谈话中接下来要说什么,这种方法将有助于消除这种焦虑,因为对已经讲过的内容的重复几乎不需要怎么准备,并且可以加强进一步倾听。
谨防感性过滤。当我们听他人表达时,往往会不自觉对对方的字词语句设置一个过滤器。这个过滤器是我们个人的参考框架,是我们人生经历的结果。由于没有两个人拥有相同的经验,所以感知过滤器和其他个人特征一样非常个人化。
这些过滤器往往扭曲他人说出来的词汇的本义。当听到某些词汇时,感知过滤器会令我们感到幸福,悲伤,愤怒或担心。所以,当我们听他人说话时,这些情绪可能会导致我们误解,仅仅是因为我们对某些吹的理解与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不相符。
那么,成为一个有效的听者的重要一步就是认识到这种感知偏差确实会影响理解,所以在倾听别人的意见时必须有意识地考虑到这一点。
重申已经说过的话。 用你自己的话重复对方说过的话,确保理解到位。 可以说,“让我看看是否理解了你要我做的。 首先……第二……第三……. ,”或者”我们是否达成了如下共识…… ?”,或者”到目前为止,你所讲的要点是。。。 还有什么事我遗漏的吗?”
练习以上这些技巧,表达对演讲者观点的尊重,并避免可能的误解,从而为你建立一个有能力的有效倾听者的信誉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