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洪波 (@shbloveu):
对于准备度的判断,本身就有相对主观的成分。
一方面,这涉及到双方对业绩表现标准的感知。比如在某个标准下,一位追随者可能是R4 准备度状态(有能力又有意愿),一旦从一个更高的标准来衡量,则可能仅仅是R3(能力表现并非那么到位,且信心不足)或R2(虽说信心满满,实际还有些眼高手低,表现尚待提高)。所以,领导者需要在交代任务时,尽量具体和量化,以避免类似的误解。
另一方面,准备度主要的关键点是追随者当前的表现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而不仅仅是具备知识或经验,自认曾经可以或将会可能。领导者具备是否达到业绩表现的最终确认权。当你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时,最终以领导者的判断为准。
但需要注意沟通方式。通过描述,则初步可判断该追随者为R2。按照情境领导模型,领导者需要给予指导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同时,向追随者解释为什么,同时表达对他的热情的赞赏和认同,也听取他的意见,双向讨论后,领导者兼顾追随者的关切和自己的最终标准,调整最终的决策。
徐科端 评论回答 2017/10/29

可以试试一起讨论任务需要达到什么准备度,如果下属的分析与上司一致,基本上问题解决了,如果不一致,下属也能知道哪里欠缺。
的确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有过类似困惑。我将尝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