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场人生,还可以打碎重组吗?

以前看过一个观点,说人成长的几个关键阶段集中在40岁之前,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定型,对周边信息的接纳也很积极,人是愿意调整和改善的,成长就会快一些。到了40岁之后,一是机会越来越少;二是基本上也是个“人物”了,一般的意见都听不进去,人就成长得缓慢一点,有的甚至不进步了;三是老婆孩子热坑头都有了,也不知道往哪儿折腾了,索性就不长了呗,也还能活得过去,意思就是缺乏成长的动力了。
不知道是不是果真如此,但我有个明显的感觉:年纪越大,越容易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走出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自己滔滔不绝的讲,希望别人毕恭毕敬的听;另一种是沉默不语的看,啥都不说,回了家里就叽叽喳喳的点评。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导向这么一个状况——说得多听得少,吐得越多,吃得越少。人啊,失去了作为一块海绵的兴奋,容易无趣。
到了某个阶段,生活处变不惊的,云淡风轻的,鸡毛蒜皮的,见的都是老伙伴,处的都是老熟人,没有太大的必要互揭长短,忍一忍都能过,笑一笑就能接茬,还要费什么劲的去折腾自己那点思想和进化?何必自己添累?
啰嗦这么多,是因为我发现,如果不特意的去整理,自己很难意识到——稳妥的生活,可能已经把人塑造成了金刚之体。缺少了十几二十岁的横冲直撞,还剩下多少进步和成长?还残留几缕挣扎与对抗?挣扎着成为更好的自己,对抗着整个世界的不认可,这本来应该是场华丽丽的旅行,充满了惊喜与奇特——却被安逸,封印在了城市的高楼大厦里,乡村的悠闲舒适中。
没有对错,却很失落。偶尔回忆,空余感慨。我知道这是人之常情,事之常态,但淡淡的忧伤,弥漫在赘肉突起的身体上,也挺无奈的。
有些人,喜欢跟自己较劲。打不过就斗智,打得过就斗勇,斗智斗勇的旅程里,就会遭遇一场场的破碎。而这些碎片的重组,可能就酝酿着一场关键成长的新生。
以我的经验来看,每一场新生都有这么几个体验:
第一,自我的否定。
不管是新到一个环境,还是新适应一个领导,以及新处理一些事件,调整的幅度越大,带来的否定冲击力就越强。尤其是在培养一项并不擅长的技能时,更可能带来颠覆性的自我否定。在新的或者升级的预期下,你会被挟裹着往前,需要快速的调整以适应标准。而这种要求可能与以往的认知存在偏差,甚至是冲突,但它需要你迅捷而准确的调试到位。即使不要求速度,也会在准度上发出信号。这跟体力无关,跟思维定势有关——就像一个捏成晾干的泥娃娃,你想重新捏一个,至少得打碎了浸透了变软了再揉出新造型来吧?总不能拿着刀片直接刮,碎屑满天飞,也不见得能塑成自己满意的形状啊。
所以,重塑的意愿很重要。它根植于勇气,最开始,接受挑战并为之备战的精神比行动更可贵。自我否定带来的不适和痛苦是尖锐而深刻的,也没有人能躲得开。自我否定的历程中,任何既有的支撑和鼓励都失去重力,显得苍白无力。
人需要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去撕裂,舔舐,揉捏,缝补……以往你所喜欢的将不再被欣赏,以往你所擅长的将不再被接纳,以往你所崇尚的将不再是主流……你得解散它们,忽略它们,遗弃它们……直到你怀疑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以前的自己:你信的不再可靠,你躲的不再隐藏——你得重新去找去检去分析——这种多频道多维度多视角的痛苦也是无人可以取代的,比没有麻醉的手术还撕心裂肺。
唯一的支撑是:你相信这样的历程过后会更好,你也相信这样的苦痛会值得。否则,人会在过程中崩溃和失控。什么云淡风轻,什么与世无争,什么边走边唱,都像是骗人的,看起来也似乎是装了一装修饰过后的——这是种典型的成年人的规矩和表情,也挺可怜的。
第二,核心脉络的重组。
经过了严厉的自我否定阶段,人会吸收到一定的养料,不管是他人给予还是过往经验的借鉴,至少有了些原料。它们是稀薄而分散的,就像魂魄一样飘离在身心四处,伸手一抓,一丝丝一缕缕一片片,貌似有,又貌似无,反正很轻很轻。拿在手上,自己也不知道该用还是该扔。
这时,需要屏气凝神,该闭关闭关,该开门开门,修炼内功。这时,也需要一个强大的“自我”,认真的组建新的秩序。这一历劫的折磨,也无人可代受,只能自己亲自来。通俗的来说,这个阶段是智商情商逆商的综合考验。需要清醒的大脑,也需要抉择的勇气,更需要辨别方向和道路的眼力。游丝多而杂,顺序复而乱,删繁就简,杀出条血路,靠的是平衡取舍的智慧。更添了些下注押大小的运气。我想,很多人生走向的区别,就在于这重组之后的塑形吧?我们是更锋芒毕露还是更云淡风轻,差别也在于这重塑之后的取舍吧?
脉络重组阶段比否定自己更痛苦。因为,你需要选择,走左就不能靠右,偏上就不能取下,它们是零和博弈,只有一次选择机会。对就对,错就错。这个时候,脑袋里会出现很多声音,有时觉得往前更好,有时认为暂停更有利。因为我们刚经历过自我怀疑和否定,振奋起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识还很难,人就像匍匐在地上的蚂蚁,左躲右闪,都觉得不那么可靠。看起来,就像个孩子,孤独无依,无处可逃。我想,人的伟大,也应该出现在这种时候吧。什么最重要?哪个最优先?该放弃什么该坚持什么?都凭着一腔热情,二三知觉,四五智商,八九成的爱,这么走下来了。
脉络重组的时候,人最无助,也最谦虚,虚弱得像只斗败的孔雀。见识过这样的自己,人的内心,由衷的生发出一种敬畏与谦卑,臣服于一种更强大的力量里——要么是宗教,要么是自我,要么是千千万万的信仰。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感谢既往的经历,那些从小到大的考验与积累,那些四面八方锻造出来的自信与自知,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对所有未知的兴奋与激情,会荡漾开来,像一场爆发的山洪,宣泄着广博与宏大,席卷一切嘈杂,轰轰烈烈的翻滚在沿海的河道上……
第三,新的秩序,静悄悄的展开。
这个阶段,人像颗饱胀的种子,希望播撒在宽阔的土地上,安静的发芽和成长。心是平静而喜悦的,从容而富态,优雅而和谐。看着太阳东升西落,见着潮水早涨晚退,感受着朝露的芬芳,大雨后的清香。人的所有感觉都敏锐而丰富起来。人会变成一个大诗人,遇到一片叶子都能写出大段大段的诗歌来,人也会变成一个激情四射的好情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只求爱人的回眸一笑很倾城。人还会变成一个大哲学家,歌颂历史的古往与今来,讴歌一切情感的细腻与温馨。人会变得柔软,温顺,像刚洗过的羔羊一样很洁白……太美好的状态,难以描述,词穷。就让它像一片灿烂的花海,自由自在的盛放在我们肥沃的心海吧。年老时,拿出来温习,回忆起当年的一档档,还能变回英雄,上演着欣赏与喜悦,彪悍与刚强,羡慕倒一大片子孙满堂。
第四,机器一样的运转,经年累月,只求不油腻。
假以时日,任何秩序都会变老。有的老得更精神,有的老得更倔强。不管哪种姿态,都有感慨老去的时候,也残存着更深层次的自我怀疑。怀疑自己是否还有价值,怀疑现状是否值当,更怀疑那些失去的没有选择的过往,有遗憾,有孤独,有妥协,有叹息,还有一丝丝的不甘加绝望。这些状态的存续时段虽然断续,但会越来越久,越来越长,让人心生出尘埃来——想抓住一些东西,又怕乏力的惆怅。有些人很坚韧,任性的抵抗着变得稳定与衰老。他们试图通过另一些方式来证明自己依然足够鲜活,还不算老道。我想,诚实的交代自己已老也是种姿态吧?尽管现在仍未老,但我知道岁月不饶人,无人能幸免,我们都不会例外。只是时间的问题,契机的问题,意识不意识得到的问题,而已。
我关心的还不是这个,我关心的是油腻这码事。油腻的银盘里待久了,人太舒适,太安享,会忘记自我否定和怀疑,也就失去了经受第二第三阶段的机会。我想,那些在40岁之后还能抓住某些稻草,杀伐果断的放手一搏的人,是幸运的。生活给他们的犒赏藏在了痛苦里,用一种危险和挑战的姿态发出邀请,所有人都说那是个陷阱的时候,你自己是不是知道,那可能是个金矿?一个让你脑力激荡,智商丰沛,情商见长,逆商爆炸的金宝宝!对于成长需求旺盛的人来说,任何折腾,都蕴藏着勃勃生机。无关财富,无关地位,只关离世时的自问:是否值得?
若遇着一个打碎重组的机会,我们,该是何其有幸!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