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就讲了一个字

 

前言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道德经》,一个“弱”字足够了;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反”、“弱”、“有”、“无”;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便是:老子结合日常所见所闻,悟出有与无,反与弱的自然规律和哲学辩证关系。我眼里的《道德经》即是如此。这也是为何在《道德经归来》中,将原通行本第40章作为开篇语的原因所在。

关于《道德经》的争议

关于《道德经》的争议,无论是关于版本方面的,还是诸多章句的意思理解,几千年来,似乎就一直没停止过。因为争议不断,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大家不少关注,引得历朝历代诸多国学大家对其注解。不过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道德经》于更多人来讲,似乎逃不过越读越迷糊的怪圈,每个人对《道德经》都有各自的理解。这样的结果就是,除了争论,剩下的就是争吵了。本来一本伟大的哲学巨著,因为争论不休,我们对其的利用,除了耳熟能详的一些成语或俗语能给我们点滴鸡汤式的启迪之外,似乎很难再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知识营养了。

读不懂的《道德经》

我们很多人,从内心来讲,对《道德经》的学习其实是很不甘心的。一方面《道德经》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被誉为“万经之王”,而且其中的两章我们在读书时学习过,那时当然是为了应付考试,即使没搞懂,也就只能生硬地背诵课本上的标准解释了,很难说真正理解了。曾经问过很多朋友,包括中文系的毕业生,甚至包括一些拿了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当问其当初学习过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时,结果都是含糊其辞。另一方面,国外对《道德经》的学习和研究却超乎我们的想象。德国原总理施罗德就曾这样说道: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评价其为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甚至认为: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可以看出,德国人,以色列人,甚至包括日本,对《道德经》的学习热情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过我们自己。

一本被古今中外备受推崇的书,我们自己想看懂却看不懂,这其实成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的心病。多少年来,一直怀揣着这样一个愿望:真正读懂道德经。当初的想法是,写一本关于销售的书,想借助《道德经》形成写作框架,在研究上百个版本的《道德经》的书后,发现难以形成逻辑上的一致性,于是又研究了西方的一些哲学书籍,希望和中西方的逻辑思想相结合,能形成基于《道德经》的销售管理框架。

原通行本《道德经》的逻辑问题

《道德经》作为一本哲学书籍,其整体逻辑、单章的逻辑关系是必须要突破的一个难题。仔细想来,我们为什么有很多章节读不懂,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搞清楚各章之间,甚至章节内部上句与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原通行本《道德经》,恰是在逻辑上几乎让人没办法进行逻辑的梳理。比如《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其中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这样的分法争议很大。范曾老师在《国学开讲》中也指出这样分章的疑惑:《道经》有不少部分在讲“德”,《德经》也有不少部分在“道”。更有人认为《道德经》应该叫《德道经》。所以,从整体来看,《道德经》大逻辑关系是值得商榷的。

此外,很多章节内部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值得商榷的。比如原通行本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按照传统的理解,不出房门,即可知天下大事,不打开窗户,就能知天之运行规律。走的地方越多,反而知道的更少,所以圣人不用出去,不用亲身实践便能知道,不需要看见,就明白很多道理。基于这样的理解,甚至还举了很多例子,以证明圣人是多么的厉害。记得有人例举了诸葛亮,深居深山,却能洞察天下大事。如果这样的理解和解释,我们常人又如何能做得到呢?对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等又有何借鉴意义呢?

而且,本章的“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与原通行本的第26章的“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观点几乎完全对立的。既然圣人能够“不行而知”,那为何又“终日行不离辎重”呢?

还有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道可道,非常道”,目前主流的两种解释一是“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另外一种解释是“道是说不清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道了”。其实不管哪种解释,都让人云里雾里,更让人悲伤的是,这是原通行本《道德经》的第一章第一句,想象一下,当我们打开一本,第一句话就被打来趴下,那还如何读下去呢?还有,如果道是说不清楚的,那我们还费什么功夫读呢?

当然,这样章节内部逻辑矛盾,章与章之间的逻辑矛盾不仅只有以上所列,在整部《道德经》中是比较普遍的。

偶然机会,打通《道德经》逻辑

在整理《道德经》逻辑框架的过程中,试着将《道德经》内容大致相近的篇章汇总在一起,在这过程中,意外发现,有的章与章所讲的意思基本一样,当时感觉似乎就是两章之间在进行相互印证。有了这样的想法,于是试着将81章《道德经》进行一一对应,结果让人极其兴奋,经过几周时间的对应,竟然组成了意思相近的40对,而只有两句话的原通行本第40章,绝对可以堪称整部《道德经》的点睛之笔。所以,在《道德经归来》中,我将这章作为开篇语。仔细琢磨,老子在其他80章《道德经》中,其实都在阐述“反与弱”“有与无”的哲学辩证关系。

按照这样的两章前后对应关系,前面举例的第原47章与原第16章形成了相互印证关系。组合图如下所示:

按照以上对应关系,整体的逻辑意思就显得清晰和简单了。不出户,我们要做的事是什么呢?让自己致虚和守静。为什么能知天下呢?是因为在致虚和守静时,研究分析世间万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不打开窗户看外面,也能知道万物最终都将叶落归根,一旦完成归根之后便回归静。通过以上的思考,从而能明了天之道,也就是天之运行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就是归静之后自身完成循环,万物生死循环是规律,知道这样规律的,便是明白道理的人。而实际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离道渐行渐远呢?那是因为不知常,也就是不按照规律办事,这样不按规律办事的人人,知道的道理就会越少,这样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就会胡搞一气。所以圣人不用走遍天下但也能知天下大事,那是因为,知道规律就有包容之心,有了包容之心,则能做到公平,做到公平则能比较全面地把控。有些事情不一定非得亲自看见,也能心中明白,是因为做到全面把控则能如天一样始终按照规律运行,天的运行规律接近于道一样,天即是道,而道是永恒存在的。规律是不用做任何工作就存在的,而且永恒存在。

我们再来看前面举到的“道可道,非常道”所在章节与对应章节的印证关系。“道可道,非常道”所在章节为原通行本第1章,在《道德经归来》中,对应的章为原通行本第51章。其具体对应如下。

按照以上的对应关系,对于“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甚至整个两章的理解,从逻辑的角度让人豁然开朗:道是能够说清楚,道明白的,为什么呢?因为道生万物啊,世间万物都能追溯到起源。但道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什么呢?因为有具体德的作用,因为德是因时因势甚至气候等不同,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就好像冬天穿厚衣服,那么这个规律在热带就不实用;在中国大陆行车是靠右,但在香港等地则是靠左。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万物都有各自自身特点的形状,杯子之所以被称为杯子,是因为杯子有杯子的形状,我们不能把一把椅子叫做杯子。但任何物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什么呢?因为还得看势,也就是环境使然。比如我们把杯子摔在地上,或放进高温房,可能就不能称其为杯子了。当势不在,环境发生变化,物体也会发生变化。“无”是天地的开始,而“有”则是万物之母,这句话直接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相呼应。所以天下万物都尊道而贵德。此句指明了道常无,德常有的特点,以此理解,则能很好理解天下万物为何尊道而以德为贵了。所以,常以“无”的角度,可观世间万物发展的奇妙,这便是道之所以被尊重的原因。常以“有”的角度,观察万物发展到极致的状态,这便是之所以以德为贵的原因所在。“有”和“无”,没有人要求或者强迫它,却能一直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运行。“有”和“无”本一体,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这句话再次呼应了“有生于无”的辩证关系,所以道生万物,而德育万物。“有”和“无”都能被称为“玄”,具体“玄”是什么呢?就是:生育万物,按照规律使之得以成长和循环。同时“有”和“无”,更是玄上加玄啊,为什么呢?即使有无相生的规律使之按照规律循环,但却生而不占有,施加影响而又不自恃有功,让其按照规律运行却又不加以主宰。“有”和“无”是世间万物繁衍的奇妙之门,这便是所谓的玄德。从这句话的意思来看的话,玄和玄之又玄是具体有所指的,并非一直以来我们所认为的玄乎。

正如前面所讲,类似以上之前完全不相关的两章,经组合后能形成极具逻辑关系的一体,并非仅限于以上四章,而是除原通行本第40章之外的其他80章。如果只有几章能够对应上是偶然或者牵强的话,那么全部章节能够对应上,那一定是当初写作时就已经考虑到的,应该不是偶然的结果。

所以,《道德经》的读法不仅仅是如目前这样分章独立解释,更应该按《道德经归来》这样的编排进行对比阅读,能解答2500多年来对于《道德经》的诸多不解之惑。

关于《道德经》的核心

在前言中,提到关于用一个字或者四个字来概括《道德经》。个人的观点来看,整部《道德经》,都围绕原通行本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两句话而展开的。遗憾的是看上去简单平凡实则意蕴深长的两句话,被绝大多数人给忽略了。当然,对这两句话的解释,单从字面上来解释,确实难以准确把握。傅佩荣在《老子》一书中的解释为:道的活动,表现在返回上;道的效用,表现在柔弱上。天下万物源自于有形者,有形者源自于无形者。这样的解释,对于试图深刻理解这两句话的解释是很有难度的。

大约半年前,我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世间万物按照道的运行规律会走向其巅峰,也会走向衰弱而又新生。天下万物都始源于“有”,而“有”则来自于“无”。

不过现在,对以上两句话,包括《道德经》都有了新的理解和看法。当然,这些新的理解和看法也是基于《道德经归来》的基本框架。近半年,一直在浙江帮助几个工厂基于《道德经》的智慧进行管理的提升工作,而将《道德经》的智慧引入到日常的管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单纯拧出《道德经》的一些章句进行讲解,倒不是什么难事,但这次,希望能做到系统而又贴近生活实际,确实难度不小,更重要的是,学历不够高,而且年龄也偏大的员工占的比例不小。

如何将一本让全国人民望而却步的经典作为一线管理的教材呢?这个苦苦思考的过程不亚于当初写作《道德经归来》。在一次又一次思考、琢磨、突破的过程中,终于在考虑给PPT配置插图的过程中得到灵感。《道经》(以下指的<道经>和<德经>都是基于<道德经归来>的重新整理)中所讲的内容基本上为老子的所见所闻居多,而《德经》则是针对《道经》中的现象和规律所悟,所感,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比如,老子看到有人射箭,于是想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而对应的感悟是“其可左右”;看到车轮,想到“三十辐共一毂”,对应的感悟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看到祭祀活动等,想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对应的感悟分别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看到有人不走大道而走小道捷径,发出“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的感慨,对应的感悟是“乐与饵”。如此这般,基本上大部分章节,甚至同一章节内的词句都来自于生活实践和感悟。原来《道德经》的写作方式和思路竟是如此的简单,不过看似简单朴实的词句,却是极具人生哲理的思想浓缩。

所以,《道德经》更像老子的游记感悟,将其从楚国到函谷关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极具哲理性的文字进行了高度总结。

在写作《道德经归来》时,当时觉得这一章只有两句话,而且出现在一章中,于是考虑的是将其作为《道经》和《德经》共同的开篇语,但当有了前面的感悟后,再来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发现“天下万物生于有”和“有生于无”是在陈述自然现象和规律,而“反者道之动”和“弱者道之用”则是感悟和指导思想。于是萌发了把它们进行拆分的念头,老子由“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感悟“反者道之动”;由“有生于无”而感悟“弱者道之用”,如下图所示。

这样对应起来后,似乎更具有逻辑性:世间万物,按其规律进行生生不息,但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是基于一些物质存在而同物相生或异物相生。比如树木开花结果发芽,一些全新物种的产生等,这样的自然现象,老子感悟出“反者道之动”,世间万物都在按道的规律发展壮大。而就每一个物体的产生来讲,都是从“无”中来的,仔细一思考。难道不是吗?比如我们自身,之前本身是没有的,但现在却有了。所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更像是在讲过程,而“有生于无”在讲结果。老子通过“有生于无”感悟出“弱者道之用”,万物衰竭的过程其实也是孕育新生的过程。

看似简单两句话,越体味越感深不可测,于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对这两句话进行玩味。后来建了一个类似西方式的模型,见下图。我把它命名为“有无反弱”模型。

从自然界的规律来看,事物都会从无到有,发展到其高峰,然后衰竭到无,然后从无到有。

那么,这样的理解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既然规律是任何事物从无到有之后都会最后衰竭,而规律又不可违,那我们还需要作什么努力呢?

这便是老子在揭示了事物虽然都会最终走向衰竭,但怎样延长衰竭这个时间呢?这便是40章《道经》和40章《德经》需要阐述的核心。而“弱者道之用”更是核心的核心,延伸到对我们自身生活和工作的理解,“守弱”将会是道产生更大作用的手段和方法。所以,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道德经》,我会选择“弱”字,但在理解上,需要理解为“示弱”、“守弱”。整部《道德经》,老子都在告诫我们需要守弱。因为从辩证的角度讲,弱便是强,以自己为弱便是走向强大!当树立了这个基本观点之后,就不难理解老子为什么提出“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大者处下”、“复归于婴儿”、“终不自大”“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为道日损”等一系列观点了。

所以,《道德经》主要就在讲一个“弱”者,“弱者道之用”,以自己为弱,则能受用无穷!如果再结合后面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味更是深长。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国学与经典, 领导与管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