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准化到个性化

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老爸是个牛人。在农村老家,能做木工(做小饭桌,小木凳);能做篾匠(编背篓);能种菜卖菜(根据前一年需求种时令蔬菜);能健康养猪(甚至后面自学了兽医);能建造维修房屋,自建住所及周边设施一套;能做大厨(主厨数次村里邻居的大红喜事);能做打油诗;能规划控制一家大小的年度收支、借贷还送;还要辅导功课(小学),做思想工作(做教赏罚、忆苦思甜);看黄历;有必要时,7*24小时干活。
按现在术语总结,是一位集研发、生产、营销、后勤、财务、人资等为一体的技术族、管理族超能先生。理应小康无忧才是,什么原因,我们家一直为温饱而努力呢?
上学和工作多年之后,我也试着找下可能的答案。一个原因应是,未契合标准化发展。
现代社会发展的驱动要素,看得见的最主要原因,是科学推动和经济引导。平民老百姓基数大,要提高生活水平,需要有生产大量消费品。资源有限,于是要提高资源使用率。于是,标准化的划分、分工、合作、集成,成为主要实施手段。
一个产品或操作,按照标准化方式改进后,生产过程细分,单个步骤复杂性得到降低,生产人员成熟度要求降低,可以是老百姓;如果能自动化,直接转为机器执行;如果能电子化数据化,使用各种计算机网络平台系统。重复性、一致性,支持了大规模经济的可能性。
回想一下,农村外出打工者,能迅速为标准化工作,直接挣到购买标准化产品的钱。而传统小农经济老百姓,凡事亲自动手,必然不能聚焦优势,与标准化产品契合就会较低,经济实力也是同等体现。
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企业,或工作,也是做标准化内容;我们生活的各方面,也受益于标准化支持的大规模经济。
标准化产品,对用户最主要的意义是“信任、可靠”,对生产者最主要的好处是大规模生产,质量成本易控制。所以,标准化的层次,其实是最低底线要求。如九年业务教育,真的要免费、要达到标准课时、发初中毕业证;中考、高考按分数和志愿录取;大学按专业修满学分毕业。最近刷屏的疫苗、P2P,就是挑战了底线,大家出离愤怒。
另一方面,老百姓满足标准化后,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九年业务教育多次减负后,其实标准化质量降低了,要上哪些兴趣特长班?为了好的考试分数,怎么挑选老师资源、学习氛围好的学区?通用的专业课程,985/211和普通学校,有哪些差异?
标准化上的更进一步,就是精细化。工作中经常提到的职业化专业化、匠人精神、打磨、细节是魔鬼、货架化等,都可以算在精细化里。
精细化,是标准化的维度升级,而不仅是粒度细分。
我特地总结了小朋友学习认识动物的模式:
- 一开始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这个层次,这是什么,是狗狗。之后开始加码
- 什么颜色的?把颜色组合起来,白狗狗、黑狗狗
- 大还是小?大白狗狗
- 叫什么名字?小狗丹尼(来自《小猪佩奇》)
- 多少只?一只白狗狗、两只小黑狗
- 狗是一种动物(什么是植物),是一种家畜(野生动物?),一种宠物
- 这是乐乐(一只柴犬),它好爱干净,是我的好朋友;欢欢(另一只柴犬),太调皮,不吃肉;…
很快我估计小朋友对狗的精细化认知,就会超过我,我的水平也就限于区分是狗还是非狗,以及颜色大小了。
参加过不同的“情境领导”培训,对峻茂申时义老师的系列课程印象特别深刻:领导力的绩效目的,操作的三个步骤,任务的四个层次,准备度四个等级,领导风格四个类型,电影和理论的契合,个人团队的区别和联系,…还有扩展中的情境父母、情境销售,…不仅感叹,还能这样用?
玩具反斗城的积木,乐高的最贵但最受欢迎,底板结实,积木颗粒细,模块接口多,组合多,故事多。还能这么装?
如果把标准化,看作是产品/操作的规范化;则精细化,可以看作是流程/机制的规范化。
如果标准化是可以教会的;则精细化是要学会的。
对于基数庞大的老百姓来说,老赵买宝马,老钱买马桶盖,老孙买化妆品,老李买iPhoneX,我想买什么?
看了一些历史书和小说,总结一个发现点:帝王,最不需要标准化的,甚至最反感标准化。他是孤王寡人,要独享尊荣,这和标准化是相反的。但帝王也是一国的唯一大客户,所有人都会围着他转,给他最好的人工精细化产品和服务。
对于普通老百姓,亨利·福特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你可以自主选择你喜欢的汽车的颜色,只要它是黑色的”。
历史记录中,一个帝王最大的好处,就是比较自由的个性化,这往往需要一国的物资和人员来支持,如果太离谱,都会被推翻。除了帝王,还有贵族、精英,特别是广大老百姓,个性化的需求逐渐下移,怎么办?历史中已经采取了两种方法来尝试解决:
1)限制个性化的自由度
资源稀缺,大家都想分一杯羹,这是最常用的尝试措施。贵族和帝王在体制上博弈:如凯撒和罗马元老院,春秋战国之前的分封制,英国自由大宪章);精英和贵族互换经济和权利,现象在现在是比较常见的;老百姓则通过数量优势罢工,或努力向上爬。
2)发现新世界
无论哪个阶层,享用更多个性化都是大伙的共同追求,现有资源不足,那就发现去开发新资源。于是发现了美洲,发明了标准化;标准化中一部分,自动化;自动化的一部分,电子化;现在则是数据化。
方法2的持续改进,特别是把人工活,细化为从老百姓A、B、C环型依赖,或转移到机械世界,或数字世界后,老百姓也开始享受一点真正的个性化了。
- 个性化购物,各种APP中你搜索了一点东西,再打开,就推送你的历史搜索推荐;
- 经济链,你只要有一点方式能转换或支付,那你就会接到很多服务电话;
- 服务链,目前较常规需求,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组织给你提供个性化的入门服务;
- 翻转课堂,以学员为中心,贵族、精英的教育早已实现了;对老百姓,只有通过在线平台才有可能;这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AI、大数据这些数字世界工具,是精英为老百姓反向打造的个性化服务(以前也有不少反向打造的标准化服务),只要你提供个人数据,你会获取部分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在帮助数字世界工具持续改进。作为老百姓的我,对数字世界又爱又恨:一方面她可以给我低廉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担心她把我给替换了。
从女儿不长的成长历程看,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出生时,都还是很有个性的;只是通过标准化教育,把我们我们变成标准化老百姓了;现在,我们到了需要再次个性化的时候。从我们晒的朋友圈,也能看出一点点端倪。
平民,也要个性化了,翻转起来吧。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资源与分享, 连载与故事, 销售与服务, 领导与管理
大数据对个体的认知判断是建立在有限的“科学”基础上的,每个人自己都未必知道,我们真实的个性化需求是什么。
未经开拓的领域、未经开采的宝石,也许只有靠自我不断的突破和探索才能得到。
真正的个性化,不应该只是根据已有数据结果,简单的投其所好。怎么挖掘出个人的天赋特质,也许是未来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自由和私人订制是高规格的追求,要想得到财务自由,人生自由,私人订制的生活……
资源是稀缺的,得加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