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每天来回两个小时的车程,上下班。
在路上的时候,通常喜欢听听MP3,自己喜欢的旋律,旁若无人地陶醉其中。望着窗外花花绿绿的街景,肆无忌惮地看一个又一个行人穿街而过,或悠闲,或匆忙,或心怀事事…却也都和着各自的乐音。
也有的时候,拿出一本特别吸引的书,哗啦哗啦地捧读。清晨亦或傍晚的风里,夹带了纸墨的香味,一路向东或者向西,向南亦或向北。
最不喜:车里有人大声的聊天,或者豪放地接打手机。
偶尔,也被车内的移动电视吸引。那通常会是一些公益的flash,但是百看不厌;偶尔也能看到《猫和老鼠》的精彩片断。
今早,车里乱乱如车窗外不阴不晴的空气。
音乐也嘎然而止,MPP没电了。
在东风路小学下去了十几个孩子后,车上明显地空洞了许多。
移动电视里詹姆斯邦德正和一伙人打得热火朝天,后来邦德好像中毒了。站在前面一个带着手袋的矮胖家伙挡住了我的视线,于是看不到邦德潇洒不羁倜傥的脸。
华夏家园上来一个帅帅又瘦瘦的家伙,看上去斯斯文文眉眼还算清秀。他和坐在我身后的一个同公司。
两人攀谈起来。偷听了两人的谈话,所以也分辨不清他俩的声音是大是小,是让人不喜的还是可以稍稍接受的那种。
坐在我身后的在公司做了九年,孩子不满一周,九月份要放弃现有的职位待遇等等,去北京理工大学读博了;和爱人一起考的,爱人也考上了,由于孩子太小放弃了。
瘦瘦的帅家伙刚在华夏家园买了房,也刚刚听说对方读博的消息,有点儿意外,知道对方付出了诸多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对方能够毅然决然地放弃目前的一切狠下决心也是佩服和难以企及的…
车到终点,下车的时候,刻意回头看了看坐在我身后的那个人,普通又普通,走在人群里不会引起人格外注意。
据说《在路上》的出版极具历史意义,据说是被命名为“垮掉的一代’的凯鲁亚克本人最不拘一格、语言最质朴无华,却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据说《在路上》的某些部分写得美极了,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例如开着车横穿美国大陆的一段描写,堪与托马斯·沃尔夫在其《关于时间和河流》这部著作中所描写的乘火车孤行那段媲美,墨西哥之行写得非常细致,时而令人恐惧,时而多愁善感而又滑稽可笑,最后,关于爵士乐的某些描述,在美国小说中还无人堪与比肩,不论是在洞察力、风格或者写作技巧方面,都是如此。还据说《在路上》实在是一部值得注意的非凡之作。
去年的时候在新华书店看到过再版,白色的书皮黑色的字。
几次拿起过,太厚了读不动。至今没有读。
但是我们却是一直在路上,
不停地走。
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