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2017

一七留不住,日行七千步。
依赖千张网,存在均是数。
2014年国庆节,买了一个iPhone5s,开始了我的智能手机历史。
2016年劳动节,升级了ios,系统有了Health应用,可以记录行走距离。
2017年,有了一个完整的全年数据。
2017年,365天,日均7110步,一共走了2595150步,算是攒到到一个百万级数据。
按照每天4.5公里计算,一共走了1642公里,1642000米,积累一下吓一跳,得给自己点个赞了。点赞之后,更佩服那些身边跑马拉松、百公里徒步的朋友。
按照每小时6公里速度,我带着手机走的路,都花了273小时,攒起来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走了整整11天。
算起时间,也可以简单统计一下:
2017年有365天,共8760小时。
晚上加上工作日的午休,每天睡觉时间平均有8小时,占一天的1/3,365天约2920小时,整整121天。
每周5天,每天8小时,按50个工作周算(2周假期),加上其他的,工作时间约2500小时,整整104天。
睡觉时间,工作时间,加上前面有数据的走路时间,2017年还余下3067小时。其实挺多的,恐怖的是,我没有数据知道花哪儿去了,只能再粗略估计能考虑到的。
- 每天平均吃三次,共0.5小时(早餐5分钟,中餐10分钟,晚餐15分钟,这已是神速),2017年花了183小时吃,还剩下2884小时。这里特别感谢岳母,让我只花时间在吃饭上面。
- 陪小朋友,每天平均2小时(周末时间多些,极端情况早出晚归只见着沉睡的小朋友),2017年花了730小时陪小朋友,还剩下2154小时。
- 剩下的时间,还有整整89天。其实还是挺多的,可是已经不清楚具体什么花多少时间了,只能说花在用各种APP网页、打电话、逛街、看电视看电脑看书、发呆等等了。
说起APP网页使用,2017年也有一些数据。
日常家用,以前主要是去超市自提,后来用APP“虹领巾”买米油纸巾等非新鲜东西,2017年购了19单,大米都买28袋10公斤的,全部送到家门口。用APP“京东”买小行电子产品、家居工具等,2017年购了21单,我只用拼装即可。用APP“当当”主要买书,2017年购了19单,97本,惭愧的是看了不足一半。
交通,2017年主要用滴滴、铁路12306、机票官网,搞定市内、中途、长途交通。2017年滴滴使用超过200次,常规等待都少于5分钟,极端情况有等20分钟的。铁路12306有20几次,平常挺好用的,节假日热点基本无票。机票10余次,基本是越早订价格越低。
涉及到金钱支付的,2017年主要是微信支付、手机银行、信用卡。2017年微信支付,每月通常在2000左右,看了统计吓一跳,量变到质变的典型案例啊。手机银行主要每月自动扣款付水电气费还贷还信用卡。信用卡主要用于现场消费。最近带身上的二百块钱,一个月才破开。
APP的特点,只显示记录,不统计(微信的统计,只能按月显示),而且有的记录只有最近3个月的,不能导出原始数据(我都是用其他工具计算的)。也许,就是让用户只关注单个点,温水煮蛙。而单用户/整体的分类、统计、分析,这些是平台厂商要做的,这些厂商都有一个或若干个软件平台系统产品,用来改进产品及服务。
提及软件平台系统产品,2017年也有一些变化。
工作中,2017年用的平台系统包括:Rtx(公司研发部门内部的及时通讯),持续集成平台(软件过程验证),IPD落地平台(研发过程管理)等等,当然电子邮件、OA、SVN(版本管理)、Mantis(缺陷管理)、Testlink(测试管理)等,2017年也一直在使用优化中。
学习中,2017年体验使用峻茂管理学院网页平台(www.lingdaoli.com,延展的企业学习管理系统平台,国外先进有效的学习3.0集成落地),以及从中接触到的Canva、H5P、Padlet等应用平台(注重成果分享,快捷优秀成果复用)。
这些软件平台系统产品,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翻转XX(课堂/问题/职责/沟通等等)的落地,协助用户转变行为,帮助用户提高效率。有效落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用户要积极参与、分享讨论自己的数据。
谈到个人产出数据,2017年第一次做估计。
峻茂管理学院教学平台中,博文算是一种数据,我简单估计,平均一篇4500字(不包括图片),我写了11篇就是5万字;包括注释回复、动态、课程输出等等,峻茂平台文字数据估计为8万字。由此可以推算,平台上申老师( @shiyi-shen)、晶晶老师(@aimamao)的文字数据,应该都是百万级别的。
工作中,平均每个工作日发3封邮件,平均每封邮件200字,2017年250工作日,就写了15万字。写方案文档、幻灯正式算20个,每个算5000字,也有10万字。其他的平台文字、会议记录、临时记录等等,估算累计也是上10万。
全部加起来,2017年个人数据超过40万。我的估计,是偏少的,特别是平常无意识统计的数据。
由此推算,我们每个人的2017年数据,数量上已经是一部长篇著作了,请为自己点个赞!
而且记录下来,持续改进,把内容质量搞上去,那就是真正的长篇著作了。
2017年,我已被各种数字网络包裹起来,无法挣脱,只能用数字记录,适应改进之。
2018年,我估计会有更多数字化的目标和要求,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