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咖啡的故事

实际上,我是不能喝咖啡的:一是会醉,二是睡不着。但每次都会不由自主的喝下去。要么是朋友点了不好意思不喝,要么是懒得每次要了牛奶之后都要承受人家诧异的眼神:“这么拉风的你,不端杯咖啡摆摆pose过不去啊?”

你看,这都是内心戏太多造成的困扰。os太多了之后会产生幻觉,以为连杯咖啡的态度都会被人家盯上。

这是我跟咖啡的第一个故事:有关装模作样。其实不是故意的,因为当时自己也不明白。就是周末到了,愿意抱着电脑跑到星巴克去,找个人少的角落聊天或看片。旁边还得放着一本书,配着一支笔,更作的时候会把手表取下来做配套。书呢,也会看,但主要还是看电脑。真正能把书看进去的时候大多是在自个儿家里,或坐或躺,没有手机电脑的打扰,一气呵成,爱不释手。

当然了,这是多年后我才发觉的事实。所以说,不是故意的。但真的很装。咖啡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摆拍,然后才是解渴,至于说味道,尝是尝了,但没过分的感觉。至于咖啡背后制作工艺和历史,相关的书籍是看过一些,但都忘了,只记得个“猫屎咖啡豆”的故事,为此还在越南旅行的时候被导游忽悠着买了一盒,最近才拆封泡了当回忆喝。不过,咖啡的香味是喜欢的,可惜分不清,不像行家,能说出来个里里外外。有人说这些的时候也愿意听,就当轻音乐或法国电影一样,放松下感官,替换下脑神经,过了也没当回事。

现在的去咖啡馆还有个功能,就是宅家里太久了之后想沾沾人气,回归现实,就背了背包,换上布鞋,慢悠悠的逛到星巴克门口,左右打量,人多就撤,待踱到艾斯克门口再看看,人少就进去了。不需要音乐,也不用摆件,有书看书,没书写字。这个时候不用叫咖啡的,爽落落的对着前台慢条斯理的来一句:热牛奶。没觉得人家会认为自己怪。这个时候内心戏也没那么多,不会想着会被贴上“另类”的标签。所以啊,人是社会的动物。群处的时候老被检验,是不是活在正常的框框里,连点杯热牛奶都害怕解释。因为大家都喝着类似的咖啡,打包也快,你的热牛奶得单独点,你知道这多么与众不同和麻烦吗?

我知道,所以我明知道自己不能喝咖啡,也常常不由自主的喝下去了。这是我和咖啡第一个故事的结尾,估计以后这样的故事还会有。因为我也容易犯懒,懒得解释,懒得坚持,懒得做自己,懒洋洋的爱咋咋地吧。

我跟咖啡的第二个故事是借了他人之手的。虽说也经过了铺垫,但真是歪打正着。由于我不能喝咖啡,所以也不收藏咖啡豆。但是去越南的那次旅行被煽情的导游打动了,路边摊上喝了杯当地酿制的土咖啡之后,被法越曲折迷离的故事所蛊惑,竟然买了罐咖啡回来,本来打算送人的,但问了一圈之后发现没人对越南咖啡感兴趣,只有自己封藏起来。印象中导游还送了个铁制的铝罐,我一直没弄明白它要用来干嘛。

直到最近换了办公室,同屋的小姐姐觉得环境真好,应该精心装扮起来,于是网购了一套咖啡器皿,有研磨器还有滤罐,颜色也好看。每天午休期间,就看她拿着研磨器一圈圈的转动,咖啡粉末顺着器皿片片飞絮般掉落瓶底。待全部粉碎之后,抖一抖,倒进倒圆三角形的滤纸里,架在咖啡杯上。用热水绕着圈的浇满漏斗状的滤纸,水流顺着杯子往下滴,滤纸里就留下一层泡涨起来的咖啡渣,滤纸下方就是满满一杯咖啡了。可以加糖,也可以什么都不加。端起来喝一口,没有滤纸里的咖啡渣滓香,跟星巴克的比好像也差点什么,但能下口。我也喝不惯这种自制的咖啡,喝了还是会心慌一个下午加晚上,睡不着的痛苦跟星巴克的没两样。但我喜欢这个咖啡的做法,因为能带来满屋子的馨香,漫漫的溢出来,藏满了整个下午。

待在这样的办公室里干活,觉得鲜活有味道,简直太好了。于是,小姐姐不在的时候我也自己泡了咖啡,端出去给大家喝,自己一口不尝。在一片称赞声里关起门来偷着笑偷着品嗅阵阵咖啡香。

我跟咖啡的第二个故事算是功德圆满。只要在办公室待着,吃过午饭,我都会拿着研磨器泡上一壶咖啡。一则锻炼手臂,免得蝴蝶袖油然而生;二则服务好大家,心生满足,欢乐了工作;三则享受了咖啡香味,付出的代价也不大。

所以,以后若谁有了多余的咖啡豆子,可以舍我,我将制造一整场的香味,可能故事会更多。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家庭与生活, 效率与效能, 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