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是金,动脑是银

升级打怪太累的时候我会闭关。你说犯懒也行,躲避也可,反正是就地一躺,除了必须的工作生活事项处理,其他能省则省,能避则避。放自己一马,是为了更强大的崛起。 

而这崛起的关键,是信心,是静心。通俗地说:闭关可以,闭心不必。留条缝隙,看见希望的小芽迎风而立,风一招摇,苗就蹭蹭上窜。信心则像漫灌的海水,汹涌而至,汩汩而出,如万马奔腾,一匹匹红尘绝骑,煞是明亮,颇为壮观,甚是好看。 

看呆了的时候我就想,什么最珍贵?静下心来,悄悄的摆个好pose,慢悠悠的欣赏,拍下来这万世好光景,存着,弥足珍惜。 

心被吞噬的时候,看不见光,看不见影,也看不见姹紫嫣红的花花世界。这时候,救物不如救心。但心是不能“存心而救”的。什么意思呢?不能留着心眼去关注,去想招,去行动……会适得其反,越救越沉沦,越捞越闪碎。要把心抛去一边,空着心思去行走、游荡、游离……散就散了,幻就幻了,灭就灭了……一回神,哟,还在呐!伸手一捞,拿回来,按住,装上……一气呵成,就挺好。看傻了旁人,则更好,当时杂技一样的炫秀一把,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打赏…… 

心乱的时候不能刻意去想。因为心和脑袋各司其职,不通往来。心乱了,它不一定告诉了脑子,脑子啥都不知道,继续傻乎乎的该干嘛干嘛,可能还更好使唤了也不一定。有时候,咱也分不清是心乱还是脑子乱。索性切断了二者往来,保住一头,能降煎熬,能避风浪。这个时候,貌似“入太虚之境”,轻飘飘焉,晃荡荡兮,神游四方。

我的经验是:脑子比心好掌控。一般情况下,让头脑保持住该有的理性和逻辑能力还是不难的。所以,该干的活继续好好干,该处理的事情继续好好处理。教会脑袋一个道理:你是最棒的!哪怕缺个心眼,你也能行!大部分时候,只要掌控住脑袋,就控制住了“思绪繁杂”。一个“思绪纷飞”的脑袋不是好脑袋。消耗能量不说,还偏离轨道,导致心脑俱损,挽救起来,颇难。这就犹如清朝的前朝和后宫,不能互相干扰——政治的归政治,情爱的归情爱;凯撒的拿走,上帝的奉上。 

做到这点很难?那就等觉得不难的时候再做吧。总之,脑袋是可以对话的,理智和逻辑即可。不像心,奔腾起来没有章法,往下掉的时候怎么也拉不住架势,扶不起泥墙。所以,乱从心开始。不加以组织的话,脑袋也会随后跟上。若切断其联系,给予后者及时的教育和营养供给,脑袋可图安稳。这时,安心闭关,修身养性。任由心性自由散漫,走到哪里算哪里;任由脑袋再运作,该干嘛干嘛,不深想,不细究……就算大好。这算是种“顺其自然”“随心所欲”。 

另一方面,脑袋不能管心,管得太多,细思极恐……给闭关养心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焦虑也好,迷茫也罢,是脑袋编织出来的问题,它就希望用逻辑说清楚,条条框框的,有理有据,才会得饶。实际上,心是感性的,哪来那么多的道理可讲。喜欢就喜欢,厌恶就厌恶,只可感知,不可解释,何谈剖析了呢?所以,心乱的时候,脑袋不能瞎指挥。划出一条横道,左是左,右是右;脑有脑法,心有心路,一起服务好主子和大众。 

心脑分家的状态里,人是懵懂的,也应该放松。你想或不想,问题都在那,不可能因你一逃事情得解,也不会因你一急一乱,就妥善投降。只有不想、不念、不沾、不扭、不赶、不留、不纠结,才得安生,才得宽解。这种放松不等于放纵。反倒有点像赖皮,顺势一倒,先趴地上,托着腮帮,晃着双腿,四处打量。心脑是离散的,思绪是凝固的,只剩下吃喝拉撒睡的动物本能。也不作妖,也不折腾,更不能深究,像躺在空气上,晃荡晃荡,像团棉花糖。 

这个时候,最适宜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例如,拍照、晃悠、躲懒;看人来人往,听声起声降;观看好皮囊。能看得进去书的时候就看书,看不进去的时候就听曲,再不然一场电影几根冰棍外加一桶爆米花也行……买买买,自然也是可以的。记得用脑子算算,别超预算太多,离实用太远就行。 

这个阶段,要放过自己。凡事以最低标准要求,只要不偏离轨道,让自己最舒服就是最好。当然了,真正的清修和精进不需要聒噪。以前我还会找人多有倾诉,后来发现那是自己偷懒,把杂乱转移,换了个人和地方封住而已。既没有增加功力,也没有深入骨髓,皮毛上痒痒而已。日积月累,升级打怪了一大圈,猎物没几个。谈不上很累,但至少浪费时间。所以,要一个人好好面对,好好承担。都成年人了,足够强大去承受。过了这关,阳光明媚,春光万里,大好河山等你阅览。当然了,闭关之前,该征询的得征询,该参考的要参考,别人的智慧就是我们的养料,别人的经验就是我们的死党——至于其火候,修炼多年,不说也该懂了。  这个时候,越发理解——心灵才是最大的战场。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效率与效能, 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