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亲

观乎隔代亲,大抵逃不过“宠溺”二字。

晚饭毕,儿子突然大声宣布――今天晚上我要和阿吖(外公)睡!下意识看了刚爬过60岁老龄线的父亲一眼,只见他藏不住的笑意荡漾在松弛的脸皮上。

这本应听起来平常的一句话,出自儿子口却有些反常。在我看来,几乎不跟俩老一起睡的儿子,突然提出这个主张一定另有所图,绝不单纯。

我掏掏耳朵又向儿子确认了一遍,“你真的不跟妈妈一个房间睡了?”没成想儿子一口咬定:“是呀,我要睡大床上,和阿吖一起睡!”

嗯,回答振振有词,毫不迟疑没语病,姑且放过。

于是我开始提要求:“你的愿望可以满足,但有一个要求——洗完澡不能看电视,马上睡觉。”

娃有点不情愿地答应,又追问,“那妈妈你可以给我讲个故事再睡吗?”

带着点试探意味,我故意回答道:“宝宝,你跟阿吖睡,当然是让阿吖给你讲啦。”

   “阿吖会答应讲吗?”儿子显然不太确信。

 “会的会的,只要你跟阿吖好好说,他一定会给你讲的。”我一边鼓励儿子开口要求,一边暗暗观察父亲的反应。

自儿子诞生以来,给儿子读绘本讲故事的角色,几乎是我一人包揽了。印象中,从未见父亲拿起过儿子的绘本故事书。

果不其然,父亲没有立马答应,他对儿子说,“这书里都是图画,你自己看一下就可以啦。”

似曾相识的回答,让我回想起,自己童年期都是独自看书,父母从未参与我的阅读。唯一听到过的睡前“故事”,还是我那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外婆,用她质朴无华的方言,重新演绎的几个民间故事。

“阿吖,你能给我讲一下这个故事吗?可以吗?好不好啊?”对自己目标从不“轻言放弃”的儿子,开始使出他拿手的叨叨功,不停恳求。

正当我好奇对儿子的要求鲜少拒绝的父亲能坚持多久立场,那边已经响起了父亲读故事书的声音,生疏却认真。

期间我还听到儿子“变本加厉”要求:“阿吖,你要连贯地讲,讲得语气要再生动点,像妈妈那样。”

虽没应和,父亲讲故事的声音却不再平淡如水,变得投入了许多。

事后,我不无“吃味”地对儿子说,“还是你受阿吖重视,妈妈小时候都没这种待遇。”

没想到儿子来了句,“妈妈,那你有喜欢的故事吗?你找出来,下次我让阿吖讲,然后你可以悄悄在隔壁听。”

我呆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孩子的这话,居然是要帮我弥补儿时缺憾的意思!

感动之后,是一连串潮水般涌来的记忆。

像儿子这么大时,老外公对我这个隔代的外孙女独宠,也是有求必应。然而那个印象中毫无架子,和蔼可亲的外公,却是母亲口中最严厉的大家长,据说包括我母亲在内的几个子女,没有一个敢跟他亲近。

母亲不止一次对我说,“你外公只宠你一个!”,要不是她亲眼所见,想象不出隔代亲的反差可以这么巨大。

对照当下的儿子与父亲的相处情形,才猛地体会到母亲当时话中未明的意味――那分明是带了一丝自身没有享受同等亲情待遇的不甘,却又因为看到下一代加倍获得了,而显出几分释然。

为什么那么多国人,尤其是男性身上有隔代亲的现象?

是因为父辈,祖父辈借着对隔代的爱,间接补偿当年缺失?

还是当人阅尽半世,尝过悲欢离合后愈发珍惜孩子的天真与可爱?

或许答案在风中飘,但那份隔代的爱,纵然隔着遥远的时空,甚至隔着千山万水,却依然是,人间最纯粹的真情。

――致敬步入老年,仍在为子女付出带娃的父亲母亲们。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家庭与生活, 文学与休闲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