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

       整天临帖读书,难免枯燥,离学校开学还有几天,遂手倦抛书,拜访李庄。

       早晨驾车经大关、盐津、水富,由水富进入宜宾。顺水而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真乃“高山流水”。立秋后,雨丝飘飘洒洒,氤氲岚烟,有点“无边落叶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味道。车过水富时,江面渐宽,江水湍急,山峰倒映在潆绕流动的江水中 ,更增添了景色的优美。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李庄古镇位于宜宾市东郊的长江上游南岸,有“长江第一古镇”之称,从梁代大同六年设六同郡起,至今已有1470多年的历史。李庄的庙宇、宫观、殿堂组成了“九宫十八庙”和旋螺殿,有保存完好的古色古香的街道和四合院。梁思成把旋螺殿,奎星阁,九龙石碑,百鹤窗称为李庄“四绝”。抗战期间,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当时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云集李庄,李庄也因此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傅斯年感慨:“晚来南溪(李庄),暂获栖止,益惊其一邑中人文之盛,诗人辈出,先后相踵。”

       踏上李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雨中多雾,雾养百谷,树木层叠,蒙蒙茸茸。进入李庄古镇,街道清洁,镇容整洁。到处是茶肆,酒楼,“一花二黄三白”(一花是花生,二黄是黄辣丁和黄粑,三白是白肉、白酒、白糕)等美食店,随处可见。李庄的人态度平和,对游人客气。在临江的茶楼喝茶 ,茶越喝越淡,雨越下越大。听江水流淌的声响,看氤氲的江水,水光艳艳,风声猎猎,真是山远始为容,江奔地欲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概就是这种心境吧。

     走进逶迤曲折老街,古朴浑厚,有青砖小瓦的墙,垂花雕簾的明清建筑群,有些地方年久失修,有点颓垣破壁。满镇烟柳,沐云披雾。青石板上长满了翠绿鲜嫩的苔藓,矮墙上垂下的芭蕉叶在雨中更显得翠绿,真是“绿了芭蕉”。因为游人少的缘故,幽深的小巷静谧而美丽。

      李庄相比江南古镇少了些许婉约柔美和诗意,缺了几分妩媚和胭脂味,多的是天府大地的有容乃大。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物资匮乏的年代,李庄承载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走在古镇的街上,大脑中浮现出: 李济、傅斯年、陶梦和、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等学术界泰山北斗的名字。来到史语所旧址,院子干净清朗,竹子铺满墙头,摇曳随风,里面栽种的植物葳蕤茂盛。闭目沉思,仿佛看到“傅斯年先生满头大汗,忙着审核论文,编印集刊,和同事讨论研究课题,替朋友和同事买药、请大夫、买东西,指挥工人锄路旁的野草、给厕所撒石灰消毒、去大厨房打扫卫生、拍苍蝇,下象棋。”传说傅斯年在李庄时,遇到向达的儿子和李方桂的儿子打架,一个五岁,一个八岁。五岁的打不过八岁的,李方桂的夫人就来找向达的夫人,两位夫人争得不可开交。傅斯年经过看到了,向双方赔礼道歉,连说:‘你们两个消消气,都不要吵了,都怨我。’边说还便作揖。此事被史语所的先生们编了一副对联调侃:“李徐樱(李方桂夫人名徐樱)大闹牌坊头,傅孟真(傅斯年字孟真)长揖柴门口。”

      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在李庄居住了5年,从事古建筑研究和著作撰写,梁思成在李庄完成了《中国建筑史》。 这些大师穷且弥坚,焚膏继晷,薪火相传。回望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先生们,也许在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碑文》写的“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可以找到些启示。他们汇聚知识的光芒,也许不仅仅是目光和学识,更是拳拳赤子之心和傲心风骨吧!

      江中游轮来往,远看浩浩荡荡,“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许雨天的缘故,心中起了寂寥。

      再见吧,李庄。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