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开篇第一章 《学而》第一句即论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中学语文教材中对于《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注解翻译:“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当年我老师也这么讲的。当年他的大意也许是要倡导我们通过经常性的复习,来记住这些知识。相信大家小时候被各种抄写一百遍折磨成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吧?当然这种做法也是无可厚非,应该也是经过各种考试检验后的经验之谈,但是当年背过的那些书,现在还记得多少呢?更多地效用是促进了短时的记忆,怕是考试完了也就忘记大半了吧?于是不少学生就陷入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最后被所谓学习折磨的苦不堪言,何谈快乐?因此很多人对于学习早早放弃,又如何实现少壮功夫老始成?如何实现终身学习?这是不是要培养书呆子吗?!这怎么会是孔子的本意呢?又怎么会让普遍的大众体验到快乐呢?
近期参加了峻茂管理学院的《峻茂学习达人》课程的学习,该课程按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维度,帮助人们学会如何学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再来反思论语开篇,我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本意或许应该是:学习过知识后就去实践它, 使它变为自己能熟练运用的能力, 通过实践看到学习带来的改进,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成果,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我想透过《学而》篇, 孔子以及儒家学派想要讲述的应该是学习应有的态度、体验和认识问题:
首先,“学而时习之”,必须要把所学的知识变成实践中能用到的东西。如果内容尽是用不到的东西,那就没了价值。工作中的学习尤其需要抓重点,有选择性地学,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的一生很短暂,要学习能用于实践的,有选择性的学习,不能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无涯学海中的那些无用的知识。尤其是现在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无论组织和个人要想发展都要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关键要学会选择,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关于这点古人有个很好的比喻,《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耗尽千金家财学习了高大上的屠龙之术,但是哪里去找龙呢?所以说,屠龙之术,学之无用。除了学习知识,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去。这也就是要博学之外的慎思之。书本上的知识不管是否记得滚瓜烂熟,在脑子里参悟了千百遍,也是终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为我掌握。马克思主义所讲“理论联系实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是阐述这个道理的,真是大道至简,大道相通啊!
其次,”不亦说乎”:把学习看成一件愉快的事情,把知识随时用到实践中,关注学习带来的改变,看到了成果,与效用,你就会体会到愉快。体验到了学习的愉快,又反向去促动继续学习,如果觉得学习是痛苦的,拿什么去坚持?
再次,”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应该相互交流,《礼记》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朋乃同门、同学,同学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询问来学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岂不乐哉?远方来的同学带来知识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如果闭门造车,坐井观天,容易产生思维的死角,认识的狭隘,最后只能“走火入魔”。通过同学、同门的探讨学习就能博采众长,实现审问之与明辨之的效果。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很可能你周围的很多人包括你的家人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继续学习,并且对于你的行为不理解,但是你不能因此不高兴。需要做的是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与认识,认识到学习是为自己学习的。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不是为了父母不是为了老师,更不能因为公司安排而不得不去学,要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这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炼也是要经过学与习的过程才能逐渐达到。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思考并习得如何对身边的人产生正面的影响与带动作用,带动他们一起学习,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这些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都是古人千百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不正与翻转课堂的理念不谋而合么?课程设计师只是教练的角色,能做的只能是指点学习方法与方向,这些方法本身也是学要通过学与习,才能掌握的。具体要学习什么内容,要看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需要通过学习去解决,这个必须是学生自己来选择抓住自己想要突破的知识点的方向。解决了问题,冲破了瓶颈,提高了工作能力和生活的智慧,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越来越宽敞通达,最终得益的是自己。
最后以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诗来与各位同学共勉: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推荐1 recommendation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国学与经典, 培训与开发, 效率与效能
互相交流、学习,真就是容易涨知识。
学,无止尽;习,有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