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快乐学习

127693008024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和成本越来越低,领导者获得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但是也有领导者抱怨,往往学习了的那么多东西,却很难真正实践下去。再者,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经得住实践的,快餐式的知识传递和灌输,恰恰让人不知所措,真知灼见却经常被埋没了。又有领导者抱怨,今天听张老师讲,觉得很有道理,明天听李老师讲,觉得也很有道理,但回头自己琢磨,发现两个老师讲的怎么很多是相反的,由于很少有体系性,残缺不全的知识,往往给学员造成很大的困惑。

学以致用,这的确是企业领导者最关心的。学而时习之,重点在“習(习)”字。此字原意为鸟离开鸟巢练习起飞。其实就是将所学的东西实践和转变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学而时习之,也许不要求一次学习多少知识,其实很多的真理大家都是知道的,关键在于是否“认真”实践了。很多时髦的管理词汇或模式,其实大意谁都明白,但学习后效果不好,可能很多领导者已经习惯“为学习而学习了”。

任何学习如果没有习惯和行为的改变,往往都是没有效果的。曾经在一家公司讲《情境领导》课程,两天后有学员反应,知识点太少,有点简单,没有太多新奇的理论。我听后吃惊不已。诚然,这门课程花了两天时间,其实仅仅讲了一个“因材施教”的道理,但具体如何判断这材,如何施教,为什么自己很难因材施教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实在说起来,3天也讲不好。大道理好讲,常识难讲,实践常识就更难了。

人们总有智慧给予意见,这的确很重要。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某方面的智慧,等待我们去挖掘。不过更重要的是,吸取他人的智慧并实践之。这个挑战更大。论语开篇五字:学而时习之。毕竟,诲人不倦,是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博学为始,然学的目的则为笃行。在当今时代,信息和各样知识均容易获得,关键是要有明辨的能力和实践的勇气。领导者,学而时习之,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学习理论后指导实践,不亦乐乎?

单独学习还不够,还需要将所学的教与他人。一门知识,当你能教他人了,可能才真是转换为自己的东西。真理总是越辩越明,个人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在实践中,需要有人来印证和反馈。领导者也不仅仅要修身就好,总要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领导者应该肩负起教练和辅导追随者和团队成员的责任,一起去追求和实践真理。放下自己的成见,去与同事们探讨,谦虚地听取他人的反馈。

常听人说CEO(首席执行官)就是Chief Education Officier(首席教育官),那么每位领导者其实都应该是老师或教练。有朋自远方来,带着自己的见解,感知,情境,问题,创意,如此,才有创新,才有变革,才有适应性,才有效能。

当然,正因为有朋自远方来,就有了多样性,就有了差异化,所以领导者要若能做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人不知就愠,则意味着对真理关上了大门。人们也就会顺应你的情绪,照顾你的面子,说你想听的,谈你所看到的,则领导者就聋瞎了。STEVEN COVEY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特别列出一个习惯叫知己解彼,原文是to seek first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简单讲就是在寻求他人理解自己前先去理解别人。所以人不知己,不用忙着生气,要先去了解别人,这样可能就更能让别人了解自己了。

领导者,永远都是一个学习型的人。《论语》第一章,讲学习,意义深远。而且,还从个体、一对一以及群体的角度分别论述之。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国学与经典, 连载与故事, 追随与执行, 领导与管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4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删除用户
删除用户
2014/09/01 21:22

”人不知己,不用忙着生气,要先去了解别人,这样可能就更能让别人了解自己了。“这个指导好,简单而有效。

删除用户
删除用户
2014/09/01 21:1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做事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思考、实践、体验、反省,就会有得于心,感到高兴。
看到这样的解释:
学问的定义:不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就是学问。做学问的人难免一生寂寞,知己难求。但慢慢总会有人知道的,这人也许在未来。

4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