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点怎样的信仰?

记得当年作者的《相约星期二》出街时,挟带着强势的宣传,那时我很快就读了那本书。而这一本《来一点信仰》,据说出版时也在美国引起轰动,在中国出版时是否也有过大力的宣传?或许我当时错过了而已。
而今,偶然地,我拿起了这本书。
米奇.阿尔布姆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写就了一本优秀的书。格调简明,平实,自然流畅,不煽情而处处触动人心。关于一个传承信仰的犹太拉比、一个浪子归家的基督教牧师的故事相互交织,一张一弛,告诉人们:或生而平稳,或颠沛起伏,人若有了信仰,一生就有了坚实的精神支柱,乐意行善,并能安于任何境地。
我基本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仅仅作为一个读者而言,我真的喜欢这本书。然而,我又有隐隐的担心,因为书中所展示的正如作者在前序所说的,他写此书的目的,并不是劝说人们一定要去信仰一个什么宗教,而是让人们发现不同信仰之间的某些相通之处。
我接着浏览了网站上可以找到的关于此书的书评(估计当时在国内没有大力宣传此书,因为网上的书评文章并不是很多),如我所预想的,大多数的评论文章对此书满纸赞赏,而赞赏的重点,都在作者所申明的观点上。大家都认同,不必执着地一定要信哪一派,只要内心有向善的追求,那么,无论什么教,包括佛教、道教、观音、菩萨甚至无须信教只要自己修行,就叫做“有信仰”了,大家最终是殊途同归的,或上天堂,或轮回里有更好的安排。
作者从小接受正宗的犹太教育,却一直从上帝面前竭力跑开,直至他幼时的拉比邀请他为自己写悼词,他花了8年的时间近距离地接触老拉比,同时还深入接触一家基督教教会的牧师及义工,这些经历使他对信仰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只是他的认识还基本停留在这些信仰人群所焕发的闪光品格上,即是他所说的相通之处。而他始终是一名旁观者,并没有因为受邀而踏上探询生命之旅,他对信仰只是多了一些敬畏,仍不明白真理。相信他前序所说的,恰是他真实程度的认知,从书中可以看出他还没有建立真正的信仰。
作者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本身就很受公众欢迎,再加上一道道心灵鸡汤的调和,更能合乎众口。人们平日喜欢在世俗的问题上争个我对你错的是非决断,而对信仰,多数人则表现了少有的所谓宽容。大家更乐于在这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为只要能引导人们自我约束,离恶趋善,那所信的就是好的,无须再分对错。这种包容表面上看,好像是人们谦虚地表明自己对信仰这类抽象状况的不可知,其实,人们还是自以为是地依循惯例,用自己的“知”去概括明知自己“不知”的事物。既然是不知的,不专心求索、亲身历验,又怎么能随意断言不同的宗教信仰是相通的呢?
主张信仰相融的人们,其观点的立足基本都是一样的,就是看到人行为上的好,以为既然看到近似的结果,那么原因就算各有不同,也应该都是好的。如此,人们以为信仰是什么呢?是行为矫正的效果吗?那么,一个真心行善与一个心怀诡诈却擅长表面虚文的人,在外人眼中有时就是一样的,有时甚至还不如后者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好。谁能知悉一个人的内心呢?任谁都不能,人其实无法自知,遑论知人。谈到内心本质问题,人们总会回溯人之初,性本善或恶的问题,再进一层就是生命所源所往的问题了。许多人在思考生命问题之前就止步了,以为现世平稳心安已是足够。或者,有继续思考的,仍然是围着自我为中心在论析。承认人性的败坏,又主张自我的救赎,这岂不自相矛盾吗?放不下自我的骄傲,不愿真正地虚己,拒绝向外向上的探询,反求诸己不具备的能力,这类大一统的观点还是主张各人自求多福,各显神通,有能力自救的就自救,没有能力的呢,寻个外援也无妨的。说到底,还是人要自己作主。如此,与信仰何关呢?又何必借信仰之名呢?
人不能自救,唯有向外求。倘若外求有多种标准,就不能彰显公义。倘若外求的同时还是要人自己付赎价,则人还是无出路,所以需要恩典。如此,谁能同时彰显公义又施恩典呢?归根到底,只有主耶稣基督籍着十字架所成就的救赎大功。所以,圣经里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向永生,那门是宽的,路的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向永生,那门的窄的,路的小的,找着的人也少。”使人们行为改善的方法或有共通之处,信仰则不同。人们选择了不同的入口,就注定了不同的结局,不同的信仰,做不到殊途同归。不接受真理,惰于思辨、或执于自强的人,只能在现世苟且偷安,或徒然受苦,终究于永生无份。
作者由于认识所限,不能苛求。对比今昔,却难免叫人忧心。二战期间,C.S.路易斯受邀通过国家电台讨论信仰基督而坚固了同胞的信心,而今,美国经济低迷状态下却只是通过一套心灵鸡汤式的信仰融合的论调使国民得以疗伤。当今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现世的安稳,而不愿费力去思考关乎生命的主题了。也可见今日基督徒所担的重担份量如何。
所以,基督徒更当按圣经所教导的:“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当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在爱里面,并不分“我们,他们”,而在信仰中,必定要分“我们,他们”,为了我们得救的缘故,也为了他们能得救的缘故。愿我们能以全备的爱心,温柔的坚持,对他们说:来,到主耶稣基督里来,这是唯一的信仰之路。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
什么都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
感谢茉莉分享如此好文。
很高兴你喜欢此文哈~~~
保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西2:8)”
保罗刚到雅典的时候,曾经看到那些希腊人到处信“未知神”。人们不知道,却又不去探索。于是对他人倡导的教义或哲理一味平等看待,只取当前所需,为己服务,至于那些教义或哲理背后的宏观背景或理论根据,则懒得去寻求。
“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就必寻见。”( 耶29:13 ) 但是人们不愿意去寻去比较,不愿意去较真。
每当我想到耶稣拣选一些按照世人看来是弱小愚笨的人来兴起祂的国,我就内心警觉不已。
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一样的人,的确是没有对自己的生命尤其是永远的生命做过认真思考的人。所以往往被世上的小学掳去了。
没有信仰的人必定是苦的,而且这个苦可能自己还不知道。因为他离真理很远,又找不到通向真理的道路。他不停的徘徊迷惘,深陷世俗不可自拔,而且有时候还以为是乐。其实他离真正的乐更远了。
说得是。但信仰关乎的尚不仅仅乃此生之苦乐,乃真正的得救。连孔子都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信仰考虑的不仅是此短暂一生之祸福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