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澄清先生的讲座

偶尔在昭通古城闲逛,闲看,看怀远街卖粗瓷碗的,看卖蜂窝煤的,卖砂锅的。姜亮夫故居坐落在这儿,门头上的匾是姜澄清先生手书的“姜亮夫故居”几个大字,门两旁挂着梁启超集词联:“海燕飞来窥画栋;绿荷相倚满横塘”。“海燕飞来窥画栋”出自欧阳修《临江仙》:“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浸双枕,畔有堕钗横”。“绿荷相倚满横塘”则出自五代顾夐的《虞美人》:“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绿荷相倚满池塘,露浸枕簟藕花香,恨悠扬”。对姜澄清先生的印象,始于姜先生的题字。

去年是姜亮夫先生诞辰115周年,昭通学院第四届“姜亮夫”大讲坛系列学术讲座预告有赵浩如、姜澄清的讲座,我是慕赵浩如先生名去昭通学院听讲座。记得在昆明读书期间到过金殿、黑龙潭、大观楼,西山、黑龙潭、筇竹寺、小西门、正义路、金碧路、南屏街、翠湖、圆通山、云南大学、师范大学及其周围的巷子。很多的时间是无目的地闲走,闲看。 我印象深的是很多地方常见的是楚图南、冯国语、赵浩如的题字,偶尔也看到钱沣(钱南园)的方方正正颜体,大观楼有幅字是郭沫若写的。因为这些缘故,想现场听听赵浩如的书法讲座。临开讲才知道赵浩如教授因为身体原因讲座取消了。聆听到白发苍苍的姜澄清老先生的讲座,老人把自己毕生治学的经历娓娓道来,有很多真知灼见及治学的方法,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题目是国学,姜先生反复强调自己今天不是来讲国学的,是一个80多岁的老朋友来见小朋友的,今天不讲国学,讲自己的经历。老先生拉拉杂杂讲的是自己一生的求学经历,讲自己年轻时,生活艰苦,漂泊转徙 ,有时生活拮据,没有钱买票,混火车坐,盘算着火车要进站了,就提前一两站下车步行。讲昭通近代以来姜氏家族的耕读生活,主张读书要有家国情怀,讲得有声有色,不胜神往。姜先生讲自己少年读书时,对其影响最深的是张希鲁,讲张希鲁先生拿自己购买的双鱼铜洗到课堂上给学生看,东拉西扯的讲考古的东西,把相当繁琐的考证,讲得有声有色,非常吸引人。姜先生说自己数学没有学好,对数学没有兴趣,全因为孩提时教数学的老师简单粗暴。姜先生强调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不学无术的教师,误人子弟,害人不浅。

姜先生说对国学的定义主要是两个人,第一位是马一浮先生,马先生所指的国学就是孔孟思想。我对马一浮先生的了解是看弘一法师的传记,李叔同先生受马一浮熏陶,开始对佛教渐有所悟 的。知道马先生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姜先生认为马一浮的定义要狭义些。第二位对国学定义的是季羡林,季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包括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姜先生认为季羡林先生是“大国学”的概念,定义宽泛。

姜先生讲做教师的上课要随便,不拘泥形式,不要困住学生的思维,这其实需要博通的人才能做到。建议年轻人做学问,要有一个支点,以此为基础,只要一生锲而不舍,不怕费劲,总会成功。先生讲课是手不离烟,一只接一只抽。先生幽默儒雅,于钱上看得淡,告诫在座的学子不要盯住生计读书,志向要远大。但好多学生不会知道这位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热爱生活的大书法家,低头玩手机,我也是大大咧咧,没有带笔记本把先生的讲座详细记录下来,今天先生已经驾鹤西去,真乃憾事。

中途休息时,简单向先生请教了一下书法方面的知识。我对姜先生所知甚少,真希望熟知姜先生的人把姜先生好好地写一写。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文学与休闲, 资源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