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蝴蝶

周末,儿子参加了一个制作蝴蝶标本的科普活动,并带回一幅他用铅笔描绘的蝴蝶画——有绿茵、有白云、有鲜花,还有正在萃取花蜜的蝴蝶。
仍旧是很简单、稚嫩的笔触,却很容易就能辨别出蝴蝶的触须、脚、眼睛、翅膀图案等细节。我看着画,心里有一番小惊诧——小朋友可以画得这么“形象”了?!
因为不想过早限制孩子宝贵的想象力,我没有做人为干预,一直放任他在纸上、黑板上随心所欲地“乱涂乱画”。大部分时候,他的画风是粗犷奔放的、自由散漫的,无技巧可言。
记得刚上幼儿园那会儿,一次他拿了一副布满大大小小线团的“得意之作”给我看,并煞有介事地描述出一个天马行空的故事。我耐着性子听完,内心却一片哀叹,作为一个世俗又世故的成年人,我已丝毫无法把乱线团与故事情节相联系。
对于儿子不算高产的画,通常我会备注日期,小心存放,那些不方便保存的,就用照片的形式电子化存档。
慢慢的,孩子养成了一个习惯,经常在完成一副作品后(可能是平面的画,可能是用道具搭的立体“画”),就会招呼我欣赏并记录保存。“妈妈,看我的杰作,当当当当~快用手机拍下来!”
在孩子雀跃的小声音里,我也常升起一种分享快乐的喜悦。
但,尽管做了原生态的记录,我还是留有一些遗憾。遗憾自己不懂儿童绘画心理,没能透过画面触摸到儿子的内心世界;也遗憾自身缺乏足够的艺术涵养,不能发现更多画里隐藏的美。甚至,我经常看不懂儿子的画,往往需要他解释,“这是宇宙飞船,这是森林城堡,这是冒险岛……”
这是第一次,我准确无误地指认儿子画面的每一部分。忍不住问他,“宝贝,这是你自己独立画的吗?”
“是啊,老师介绍了很多蝴蝶,我没有手机拍下来,只好画下来了。”小朋友直率地回答,又拿起他制作的蝴蝶标本向我叮嘱道,“妈妈,这是我做的枯叶蝶标本,老师说要过10天才能打开(拿掉标本纸上的珠针),你要帮我记住哦。”
我看着红色底座上,一张半透明薄膜覆盖下的、轻盈美丽的蝴蝶,想象它是如何从一条不起眼的毛毛虫,一步步蜕变而来的。也许,这只已永远停留在标本纸上的蝴蝶,也住进儿子心里了吧。所以他的画才忽然生出了那些丰富的、生动的小细节,那是对自然美的真实体验啊。
即将合上儿子绘有蝴蝶的自然笔记本时,蓦然在封底的一个小角落,发现了上课老师留下的暖心字迹——“破茧成蝶”。
看到这几个字时涌起一种感动,感谢老师们的用心,这是对孩子们成长的美好祝愿,又何尝不是对被世俗紧紧包裹,日渐迷失心灵的成人的祝福。
毕竟,
我们都曾,
渴望自己成为,
一只美丽、自由的蝴蝶。
新的一天清晨,儿子从睡梦中醒来,嘴里一边喊着“妈妈,你来呀”,一边动手打开蚊帐准备钻出来。
进屋看着他有点小笨拙的样子,莞尔地觉得——他,可真像一只破茧而出的,小蝴蝶啊。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家庭与生活, 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