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需要有意为之

 

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杨琼注曰: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可见我们总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成长来将自己逐渐提高。

学习和成长是不能停止的,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到一定时候就停止成长了?缘由诸多,不过有一个现实的现象是,人们往往缺乏个人成长的计划。我想很多人可能如我一样,一旦进入职场,便将精力主要投入工作,实现组织或团队目标,同时取得成功。我曾经的策略是:努力一定有回报,付出一定有收获。我期望这样就可以让我达到我的理想。遗憾的是,多年后我才发现,这样的方法是有问题的。勤奋不一定能确保成功,期望根本不是策略。

如何才能更有效能去做当前所做的事?如何去改进各种关系和做好自己在不同舞台的角色?如何获得智慧?如何获得见识?如何克服人生各种障碍?如何更有品质地生活?如何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平安和喜乐?这些并不是简单靠更勤奋工作,或者延长工作时间可以达到的。

所以,努力工作几年后,我毅然辞别职场,做自由职业者,主动去另辟蹊径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今,若有人问我关于职业规划的事,我总是说:先要有人生成长的规划,再去考虑所谓职业的规划。工作可以有很多选择,而人生很难再重新来过。何况,如果你聚焦在职业或事业目标上,通过努力当然可以实现它,但这不一定能确保个人得到成长,反之,若你聚焦在个人成长上,你将会得到提高并且总是能实现你的那些目标。

有意思的是,人们总是焦急地改进他们的处境,却不愿意去提高自己。换工作,换朋友,换老婆,换国籍,但最终若自己还是不成长,则一切都是原地打转,继续轮回。

有些观念虽然在某个角度的确显得正确,但可能会妨碍我们的成长,所以我们需要去再细致推敲:

1) 姜是老的辣,岁月自然可以增添智慧?不一定!

年少时,身体自然成长。三个月翻身,六个月坐,八个月爬,然后就是站立,行走,奔跑……一年一年过去,我们的确变得更高,更状,更有能力去尝试新事物和面对新挑战。于是进入成年后,我们也自然会有一个潜意识的想法,认为心灵、精神、情感、智慧和关系等也会遵循同样的模式成长,只需要假以时日,一切都会好起来。当到一定的年龄,我们的身体停止成长了,而遗憾的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灵命也同时停止了成长!于是,当心灵、情感、关系等出现问题时,便大惊小怪起来。当好死不如奈活着成为一种追求时,我们果然开始行尸走肉了。

小时候,教育是家庭的事情,后来转托了学校,但毕业后,学习和成长便成为了自己的责任。但我们需要有意识去做,而不是顺其自然地等待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和灵性。

2)挫折是最好的老师,失败是成功之母?谁愿意老那样?!

很多人想要成长,但不知道如何去成长。他们等待生活给自己以教训,撞了南头才回头(或者不回头)。而且这些教训也是随机的或让人难于接受的。我曾写过一篇博客, 讲到每个人一生中, 总有两位导师陪伴度过,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们提供咨询和帮助。可以说,两位导师的教导和帮助都高效而又贴己,但都需我们真正付出才能获得。这两导师就是 智慧(Wisdom)和后果(Consequences)。我们必须选择其中一个,而且,若我们都不选,生活将会自动为我们选择两者中的后者。但后果虽然也给我们教益。往往带来的是痛苦。(请参考《过一种基于原则的生活》 )

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寻找智慧,这样才能主动去选择何处需要成长,选择学习什么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节奏去成长。成长,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

3)谋定而后动,先处理玩手头的项目或工作,再去从长计议?要计划到哪天呢?

意图递减原则:拖延做某件应作的事情的时间越长,你真正要去做的机会就越小。

-树桩上坐着五只青蛙,有四只决定跳下去。请问还有几只留下?

-一只。

-不。五只。因为,决定和做之间是有差别的。

4)人生不易,何必瞎折腾,一失足成千古恨?其实在千古中,没有多少人记得和认识你!

人生,也许就是拿来折腾的!我们的出生(起点)和死亡(终点)都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唯一能够决策的,恰恰就是这中间的路线,需要我们自己去选择。其实,无论选择哪条路,最终的终点都不变。

如果你知道你肯定不会失败,那你将去做什么呢?如果你拥有一切可能的资源和支持,没有任何阻碍,你将会去做什么呢?我们的确需要克服担心失败的想法。一些想象的困难往往是我们自己夸大了的。还有,当你真开始去做某事了,往往很多想象的困难都不会出现。再说了,即使是失误了,那也是另外一种做事的方式。有意识地去成长,甚至需要欢迎犯错,因为这样才能使得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

5)完美的人生需要完美的路线和计划?实际上,每一个完美的路线都是在行动中调整出来的!

何来的完美人生?有时候我真的很欣赏孙中山那句话: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而我们往往是反复咀嚼那十分之一二的如意去试图忘记那十分之八九罢了!我们其实就是在夜晚开车行驶在陌生的路上,纵使有导航仪器,也是一步步小心地开着,那路边的风景,总是一点点显现。若要看到整条路更多的景致,唯有继续行进。

6)芸芸众生而已,何苦逼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难得糊涂吧。谁愿意糊涂过一生?

真奇怪难得糊涂倒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和做人原则。事实上当我们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时,我们更多地是自喜于比下有余,而不是去考虑如何缩小那比上的不足。

我倒是发现,越是成功的人士,越是愿意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思想,尤其是在今天互联网时代,要向优秀的人学习是那样地容易,关键还是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这是一个挑战,但值得去做。

 

学习和成长不是简单的事情,若是简单,那人人都是圣贤了。但也要知道,圣贤首先也是人人。我们需要有计划,有耐心地去成长。而且,我们真的不能被动地等待时机的来临,而是要有意识地去主动规划个人的成长。

 

思考:

1)上述哪些偏颇的观念阻碍了你开始计划成长?还有哪些观念可能阻碍一个人开始有意识去计划成长?

2)你有一个个人成长计划了吗?若没有,为什么?准备何时开始拟定个人成长计划?

3)若你曾有个人计划,有没有定期检查和更新?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连载与故事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11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宋荣宇
2018/05/14 22:51

用时下流行且调皮的话来说,偏执有可能等于是不是对此物有什么误解。我曾想过,有没有一种可能性,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监狱。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也不一定为真。往往活在监狱里,因为现状,我们走不出去,因为无法改变现状,所以进不来。仿佛接受了事实,但内心总渴望它发生改变,最终什么都没选择,只好给自己定义做什么都是徒然无果的。
为此,当自己活在牢笼中的时候,此刻大概最需要的就是理智的判断,少走一些感性的情怀路线,然后多去想科学和良好的解决办法。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做事要认真和仔细,可犯了错误,有些东西就成了逃避现实的呈词,诸如难得糊涂。也并不是强求完美的去做人,至少应该是出现问题的时候,想的要去怎么改进,怎么把劣性后果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个人觉得,难得糊涂这类的情怀,应该用到合理的地方,比如:当自己快要放弃改变的时候,‘难得糊涂’的安慰自己一下,没什么大不了,重头再来。
所以,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也敢于拒绝糊涂的共鸣。

吴耀福
成员
2017/10/03 01:54

人生如戏,学艺,入戏,登台,献艺,成名,立业,或许就挥霍掉一生。技高一筹,艺高胆大或许才能改变,从演员到导演,从演作到创作。

唐媚
成员
2017/09/07 10:05

有意识地去成长,非常赞同!有句话说时间不能改变一切,能改变一切的只有你自己。
想要过得更好,都是需要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提高效率、做好时间管理、不断感知自己的内心世界,朝自己想要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如果自己一点都不做出改变,即使10年20年,也一样会在原地。

罗鹏
2017/09/01 00:21

胆识和勇气也会影响一个人成长。

张步成
2013/10/11 13:45

个人的成长似乎是由岁月堆积起来的。在人生的2万多天里我们都有机会成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岁月的流逝却没有看到个人的成长,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心灵的的成长在某一刻停滞不前了吗?或者如同面对一堵围墙无法逾越了吗?

删除用户
删除用户
2013/10/08 18:06

This is one of the interesting readings I love most, Exactly your style. Thank you for sharing, David!

11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