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了解别人的人生?

我这些年在提醒自己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你想点评或抱怨别人的时候,请尽量克制,不要说太多。因为你未必了解别人的人生,也并不清楚对方行为的真实原因,哪怕再明显的感知,也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尽量去了解那些藏在背后的事实,它会让你变得客观,也更包容,生命也就平和很多。
这个道理,我是从一个朋友那学来的。虽然用得还不熟练,但真的能把我从一些情绪中拉回理性。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总会有失去“理智”的时候。很多人有着“点评或抱怨别人”的需求,当它很强烈的时候,会演变得失去控制。例如,我们埋冤同事做事很慢,也怪责别人不够坦诚,说着说着就会引申出对方的细节,陈年往事都拿出来一一数落、评判……极力证明自己说的就是事实,并且完整得无懈可击。再比如,面临挫折和失败,沮丧的我们会陷入各种假设,认为“如果当初那样,兴许结果就不是现在这样……”
我见过很多这种场面,大家都以为自己只是随便说说,顶多也就在阐述事实而已,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抱怨。哪怕表现得再像唠嗑,话里话外的情绪却总是显而易见的。
我以前不懂,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倾诉,说完也就过了。后来我发现,这很容易形成习惯,靠着惯性,我们悄悄的变得絮叨、啰嗦、反复、口不择言……既不体面,也没营养,还会影响听者心境,更会让一场场的沟通失去魅力,成为一幕皱着眉头硬挨下去的坏电影,感觉真的很糟糕。
观察越多,体会越深。慢慢的,我发现这有可能成为一种人心内在的需求。不,它已然就是种需求了。它是我们内心的焦虑在寻找宣泄口,有些情绪需要被表达。经常如此,人会上瘾。一定需要找个人来诉说一番,倒垃圾一样把脏脏的压力倾倒出去。就像吸毒上瘾表达了空虚,这种穿着“倾诉”外衣的“抱怨和评判”则表达了焦虑和紧张,是我们压力释放的一种渠道。
想到这点之后,我深受启发,但很久都没有找到答案。直到前几天朋友们相聚,说出大家对互相的第一印象,我才明白,原来在没有深入了解之前,我们都曾经或多或少的把对方当成了“抱怨对象”。熟识之后,我们就再未像当初那样互相“点评”。因为,当我们了解对方的性格、背景、风格等之后,会对ta的行为抱以更广阔的解析,这种解析是更接近对方行为动机的真相,也更接近对方想表达的事实。简单说来,相熟之后,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会为对方表现出来的行为归因,这种归因的解释工作是种理性。它去伪存真,去繁取简,消减了我们的焦虑,缓和了沟通的压力,双方均受益。也就没有多余的情绪需要表达,自然也就少了批判和抱怨。
不是因为我们的感情让我们不好意思点评对方,是因为我们的熟识化解了沟通的焦虑,也就消磨了抱怨的需求。
我们当然没有办法把每个人变成朋友,也就不可能让每场相处都变得轻松随意。但我们可以尝试去了解更多不同的背景,研究与此相对应的表达,它可以让我们不偏执于狭隘,以一种更开阔的角度去理解人跟人之间的不同。或者,不会尝试在不太了解对方的情况下,Focus on在他们“表面的言行举止”上。至少,让我们不要在第一印象里就给出了对方一张并不美妙的“终身判决书”。
如果我们能持续这样进修,结果可能会是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优雅且从容。这简直太好了。
推荐1 recommendation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培训与开发, 领导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