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处理“分裂”?

很多人其实活得很“分裂”。李敖去世那阵子,好多文章写他。说他书里刻薄,书外两样:私底下非常“谦谦君子”,礼貌周到,常常“谢不离口”。这让我想起在自己文字里狂放不羁、荒诞不经的冯唐童鞋,听说私底下也是个文明端庄的“正常人”。

高中有个女同学,白天里在班上默不作声、童叟无欺、含羞带怯的,一到晚上回了宿舍,那简直……简直就是简直了。我第一次见到她的这种反差,以为自己撞鬼了(捂脸)。反差如此之大,容我面壁思过一会,懊恼自己见识浅短。

其他的各种“分裂”就不用多说了,第一次看《沉默的羔羊》,汉尼拔没把我给吓哭在地上。身边各色人等的“分裂”也是精彩纷呈,应有尽有,不说也罢。

你如何处理自己的“分裂”呢?

有些人属于“矛盾型人格”。说好听点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难听点就是“女神+女神经”。《来自星星的你》里面的千颂伊就属此类。我想说的不是讨论这个现象,也不是分析各种缘由,就想探一探有哪些“痛并快乐着的活法”。

过往经验里,工作和生活是要分开的。工作要认真,娱乐要尽兴,圈子就不能太重复——这是我早期某前辈留下的经验。现如今的做法就是:微信两个号。一个工作,一个娱乐。微信操作界面用了“账号切换”这一功能,怕是因为“分裂者众”吧?

还有人会分开寄托。怎么说呢?就是找到不同的另一半。既然现实里容不下“诗和远方”,那就“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行走天涯”,一人一半,刚好凑了个完整。研究过这种组合之后,我觉得很是可行,随着女性独立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家庭可以拿到桌面谈谈“分工合作,互寄解脱”这种事的。另一半里藏着自己的“潜人格”,应该是怎么看怎么顺眼吧?

还有些人会“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雌雄同体”了事。我听现场“脱口秀”的时候见识过一个女生,真让我大跌眼镜。上台前,身穿的T恤牛仔像临出门前从姐姐衣柜里偷来的过季品一样,衬得人又矮又小又普通,差点“低到尘埃”。上台口,我以为我流着口水仰望着的是“那英”。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看着那么矜持胆小的普通女孩能在台上张口就来那么多富有哲理亮光闪闪神奇无比的“小段子”。我对人类这种生物再一次产生了“滔滔江水般”的“敬仰崇拜”——得活得多压抑,才能释放得如此毫无顾忌的精彩啊?

另外有些人会用面具掩饰,他们也是一半一半的活法,但卸妆之后不像“脱口秀们”那么潇洒,也难得找到一方舞台表演给大家看,笑着笑着就忘了白天的伤疤。这种人在新闻报告和早期的文学形象里很常见——白天低头哈腰,笑脸相迎,晚上回家变了个人似的,反正很可怕——我觉得这些是没有进化好的“半魔半兽”,他们把压抑进化成了毒药,毁了自己鲜灵灵的另一半,怎么找都找不着,埋在哪里自己都不知道——这种戴面具处理“分裂”的手法太拙劣,不建议大家长期频繁使用。

还有些人可能就真实点,不带面具只选人。直来直往,爱咋咋地。对路的留下,从此温柔对待,不怕辜负不怕亲,尽享柔情蜜意和真诚;不对路的走开,走眼不走心,爱来不来,爱见不见,再见不理。这种人,似乎把自己当成原点,把人群刻进了圆盘,分门别类的处理好了。原点不动声色,圆盘横竖划分,怎么都行。我觉得王菲是这个风范。因为表现得太过明显,傻子都能知道的喜好,国人也不用分心再论证,就着肌理纹路比划比划就好。对上了,迷得要死要活的;对不上的,泼妇骂街人家都不理会。

这么一啰嗦,我倒是觉得找到了处理“分裂”的秘诀——“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王阳明说“知行合一”,这里就是“内外统一”。宁可吃亏也要少违心,宁可受罪也要多就性。保留自己的本真,拒绝“分裂”,尤其拒绝更深的分裂。滑不到深渊,就淹不死会游泳的人。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家庭与生活, 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