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旧巷磁器口
嘉陵江边的一条明清石板路,一直延伸到码头。磁器口印象,就此形成。
第一次到磁器口,是西南政法的学生带的路。他们说经常在这里逛,因为觉得有些东西蛮好玩,而且也没啥别的去处。放眼望去,除了远道而来的中外游客,年轻的学生的确无所不在。也许,这里不收门票的亲和力,积聚了沙坪坝学区的人气。
古镇的大门,修缮得焕然一新,与其他名胜古迹无异,只是少了“售票口”和站岗的人,小街的入口,对所有人敞开着。
踩上传说中的石板路,夹道欢迎的是无数商店,仿古的建筑里贩卖着各种杂七杂八的商品。透过木格子窗棂,可以瞄到旗袍、绣花鞋、国画小品、算命、少数民族风情、咂酒、葫芦丝、女性饰品,还有卖的正火的冰虾、刨冰、羊肉串。陈昌银的麻花店在入口不远处就有分店,靠左手边。这家的生意不如镇子深处的那家好,但年节的时候,也是要排队等待热腾腾的小麻花出锅。有些时候,想先进去逛逛出来再买,结果往往排上半小时的队……这里的冰糖小麻花曾被我带到福建和安徽,得到不少亲友的喜爱,因此,我也不惜重复、重复再重复地跑到这稍嫌偏僻的古镇,大包小包提着油酥酥的小麻花。所以,麻花店的人熟了,也总结了相当的麻花采购经验:看油锅是否清澈,尝口味品脆感,评色泽是否鲜亮,如果想买的话,我不会等返回时下手,而是刚进古镇便买好打包,然后寄存在老板店里,我轻松逛街。
小街尽头拐进去才是古镇的干道,左边往上行,能到达“鑫记杂货铺”——当年疯老头与地下党接头的地方。外面塑着华子良的铜雕,可以勾肩搭背留影。磁器口的店租很贵的,但这个向街的店面还是作为历史遗迹保留了下来,且极力保持当年的旧模样:古董柜台、酒缸、七七八八的杂货,甚至还悬着一扎乳白色的灯芯。我还问过别人:这是不是面条?
再往上可能还有些花生厂什么的遗迹,路的两边,居民住宅的后面,还隐藏着蜀绣馆、教育博物馆、古董瓷器馆什么的东东。但酒香巷子深,而且由于要收门票,也很少人去猜疑那坛子里的酒是不是真的香。宝善宫沙区教育博物馆我是去过的,有丁肇中的塑像和他念书时坐过的老板凳,坐在那里感受过颓废教室里的历史的尘埃。有点趣。
往右边走,便是一条略显宽阔的入口小街的翻版,真正的石板路应该在这里吧。老房子重新粉刷,难掩楼老珠黄,却仍然挥舞着无数的店招店旗,招揽着来客和看客。还是民族风情——白族的绣花小包、苗族的蜡染扎染、藏族的首饰、不知道仿那个族的彩裙飘摇、葫芦丝呜咽着酷暑。然后是古镇特色:号称“第一家”的鸡杂店、豆花店、毛血旺店、麻花店、椒盐花生店(印象中似乎每一家都是“古镇第一”)。有卖小孩旗袍的,有卖丝绸的,有现场手工缫丝吸引人眼球的丝棉店,有古典与现代结合、民族与世界风串联的精品店,尽头一连串的古镇饭店,让人边吃边打望不是很值得一看的混浊的嘉陵江。江里的鱼蟹恐怕都被游客吃尽了,现在的麻花蟹和麻花鱼应该都是进口的罢。
主干道靠近码头的一段还有一条分支,可以进入磁器口的深处,谒见灵隐寺的菩萨。传说当年建文帝落难时便隐居在此修行,而这座寺庙的历史更可以追溯到唐代尉迟家的功绩。过此寺不入,前面有船工博物馆什么的,解说重庆的码头文化,火锅、毛血旺的历史可能可以找到端倪。最远曾经走到凤凰桥,看华子良脱险处,还有一座很高的楼打望江景。这里离歌乐山监狱遗址非常近,所以华子良才能到镇上采购趁机接头,最后更奇迹般地躲过特务的跟踪追击,登上了暂时自由的小船。听说他在建国后也曾经搞得很惨。
磁器口的商店变换得很快,有时几个月就面目全非,一批商人收拾好失望离去,另一批却怀抱无限的黄金憧憬大鸣大放地开张。我们抱怨着挨宰上当,商家抱怨着赊本不赚。但这里的人气,依旧奇旺。熙熙攘攘的街道,即使没有酷暑,也能蒸腾起半个骄阳。
这里绝不是一生只逛一次的地方,相反,这里可以一逛再逛,如我,乐此不疲地在此消耗着生活能量。
也许正因为这样,所以它才不值得您远道探望。
这就是我对磁器口的最终印象。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