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不好,浪费高考

现在交通发达,通讯方便,信息透明度高,填个志愿不算难事。我们那会儿上大学,入校第一次就是入门第一天,校门朝哪开也是当天才知道。这样当然不好。

填报志愿时,也是临时抱佛脚,幸亏所在的高中厉害,前面考出了很多届的牛人,还很热心,就找着电话一个个咨询。特别感谢当年资师兄点播,打消了我扛着新闻器材做记者的念头,现在看看,我真不是那块料。

有些志愿填得热血沸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些志愿就填得磨磨叽叽,欲语还羞。前者表明了态度:不成功便成仁,上不了理想的大学宁可重来。有些是因为自信,有些却是因为信念,中间差着一个高分。

我当年志愿不坚,所求不明。唯一坚持的是:必须去北京上大学。从个人性格来说,那会儿真没成型,权当懵懂的开窍,全听我家国宝(我母亲)的。这国宝嘛,又是个“北京控”,带着党性对红太阳的向往,打小要我进京“面圣”,也没打算带话,更不计较天安门门往哪开,成了种新时期党性的信仰的准形式。对国宝来说,这是目标,也是动力,用在我身上就叫“实施了好管理”。

所有学校填了北京,也就两个。一般本科选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填的时候很犹豫:若是一般本科录取,复读还是择校呢?与其这样,不如不填。国宝愿意尊重我个人意见。我思前想后:咱语言天赋一般,学门外语也不错,将来出去谋生距离国宝领地越远越好,岂不自由?

估计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逐渐理解了高考和填志愿对我来说的重大意义:它意味着我追求自由独立的开始,物质精神上都一样。即使不是北京,我也一定会选择一个距离家乡遥远,国宝管控不住的地方呆上整整四年。高考志愿对我来说,就是脱离,走向独立。那节长长的火车车厢把我的志愿和梦想带向远方。那个远方不是北京,而是长长的未到来的未来岁月。

有很多人,留在了故乡或近故乡。过的就不是我这远方的日子了。最近网上有文说二十多岁时呆过的城市对人影响很大。我是相信的。它可能从一次高考和一堆志愿就已经开始了。

去远方的,不能算对;在当地的,不能算错。适合自己的才是有价值的。当我们十七八岁,尚带懵懂的时候,这个选择却显出了重要性。由衷羡慕那些十来岁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那样的人,一场高考,一个志愿,埋没不了。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家庭与生活, 文学与休闲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1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Minqiu Hua
管理员
2016/07/07 22:23

加拿大没有高考,可以根据11,12年级成绩申请大学。被录取后,还可申请延期一年入学。在这一年间,学生可选择海外游历,或者去打工接触社会。相信一年后,回到大学校园,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中国这一考定未来好几年,真是考验人哪!不过,大学生活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即使专业没选好,也不必后悔,开心地学习,恋爱,不也很好吗?

1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