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让生命丰满

我想说说有关“改变”这一话题。

飞机上,小妈(我同事)很纠结要不要剪个短发——天气太热,拖着长发,游完泳之后的打理简直是场悲剧。

我扭头看了看她那中长的柔顺发型,得体而美丽,健康而飘逸,没有一根多余。这样一头发光的黑发,在职场也好生活也罢,衬得起她这样一个长久的魅力女子,完全没有更换的必要。

但是,我建议她应该立刻马上换个短发,能多短就多短,寸头更好——因为,我刚给她挑选了一个复杂又典雅,个性而嚣张的包。缀满了铆钉,悬挂着恐龙加棕榈叶的银饰,这样一款跟她以往风格完全相反的配饰,需要一个新发型来呼应——预示着新的尝试,那样一定很有意思。况且,以她这个年纪和造诣,担得起换个发型的任性和潇洒——四十多岁成功又圆满的女人,不是想干嘛就干嘛吗?不然,要多等整整十年才能放飞自我吗?再说了,以她过往的“履历”,“美女”的人设深入人心,经得起一两次的折腾,哪怕失败了,挥一挥衣袖,走回老路子不就得了?我觉得,罗马假日里奥黛丽赫本的那头小短发就特别合适。

小妈更加纠结。这是必然的。以她乖巧又听话,隐忍又柔和的性子,做些稍微出格的“糊涂事”都是很难想象的。不过,基于这些年的了解,我觉得我可以说服她。因为这是个好机会去实践我们的梦想——让那些改变了我们的人也收获着改变,目的是为了获取一种更丰满有趣的人生——例如,穿些自己不敢穿的衣服,挑个自己不敢挑的颜色,换个自己不敢换的发型——在我们这里,没有必须,也没有禁忌,只要喜欢,你想咋变都可以。我想,这是我们对朋友最大的支持和鼓励:To be yourself,and I will love you as always。

小妈第二天就跑去理发店,换了个很短很短的清新亮丽小发型。我能想象大家的兴奋和开心。作为一成不变生活中的可变量,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幸福的活着的美妙。

有意思的是,这不是现在的我用在自己身上的方式了。也就是说,我现在很少通过改变发型、服装、配饰来探讨情绪和生命的关联。我思考过这个问题,虽然很匪夷所思,但我认为自己在这些年的“被驯化”路途中,对爱与人际的理解更丰满,也更安全一些,所以反倒寻求一种“不跳跃”的外在形象来达成外界对我认知的稳定。通俗来说,我已经没有动力通过对自己头发的折腾来彰显自我和表达情绪了。既然这种需求已不再强烈,我感受到了轻松和自由。也就是说,我获得了新生,欢欣鼓舞,可以移步关注别的事情了。

回头看看,这个改变发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就短短几年时间而已。从我在微信中间歇性宣扬“被压制的压抑需要一个新发型来拯救”,到现如今,我沉浸在更广阔层面的思考和探索中。我学会了拨开迷雾,找到内在需求,健康的去满足它们。开放着自己的内心,坦然面对困惑,没有借口,即使迷茫,也依然真实;学会区分爱与不爱,坦诚欲望,也尝试放下。。。。。。

这些都是过往的改变得来的,其实也正在酝酿着新的变化。我想,每个人在一定的人生阶段都需要添加些佐料,用来炒好生命这盘大餐。稳定不是不好,一成不变也不是不行,但不会有趣又有意思,在我们的理想中,这个世界是可以更好更美的。我们的内心可能也在渴望一些人,一些事,带来些变化。只是有时可遇不可求,也就慢慢的放下了。但这种愿望是存在的,藏在心角,一被触发,就会灿烂绽开,会欢欣,会拥抱。只要是健康和可控的,人人都渴望变化。不管程度如何,我想,改变会意味着新生,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上新添嫩枝,随风一吹,陡增情趣。

我有幸在变化的这些年里一直遇到一些有趣的人,有价值的事,他们让我从戾气满身,变得稍显从容。有些人会很遗憾,觉得我值得更好更多。但我自己是很满足的。因为人无完人,今天的我们由昨日的自己造就。只要在变化里,在学习中,我们就在自己的完整完美里。路途很长,但也不远了,一点一点的改变,一次一次的新生,就是意义。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里说:“生长”是一切事物中最好的,生活的最终目的并非要求至善,生活是改良、成熟、求精的过程。我没有看过这本书,感谢蔡颖卿在《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里对杜威和他那本书的分享和介绍。

我很喜欢杜威的这段话。我理解他的意思也是:生命是场通过学习来改变的探索,是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里变化是个主旋律。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家庭与生活, 文学与休闲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