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深刻与突破瓶颈

最近半年,因为工作内容变动的原因,我得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一些常见的问题。如何保持简单并达至深刻,是我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简单又深刻”,是我一直都还没达到的“珠穆朗玛峰”。
以往,我所理解的简单跟速度挂钩。怎么说呢?潜意识里,我认为简单的就相当于快速的。只要能导向结果,越快的就越好。于是,我把注意力放在“快捷”上,也一直希望别人能给我提供更快捷的解决方案。
当我在思考“简单”的时候,我其实只是为了找到一种更快的路子把事情更快的解决掉。我的精力和判断是如此的集中在“快”字上,导致我对效率的要求极其高,对deadline的敏感尤其锐利,谁要是慢了半拍,感觉自己都快火冒三丈了。
这种思维惯性,能带来很多好处,例如说,效率较高,执行力强。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我越发发现了它的弊端,而且已经成为了一种制约自己的瓶颈。它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深度思考。尽管做过很多决策,开展过很多任务,但于我的思维结构,并没有改善,对于我思考深度问题,并没有帮助。当环境需要我的深度思考和决策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依然没几斤几两。哪怕给出了答案,自己一细想,都觉得有点不那么可靠。
这其实是因为并没有解决“深刻”的问题。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变成一个牛气的人,有深刻思想的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厚重的人,一个跳脱俗套悲天悯人善良的人……后来发现,真的想多了。哪怕就只是做一个简单的普通人,也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贪心自大的时候,人的要求都会有点不那么切合实际,花架式多了,真要拼起命来,估计是不管用的。我想说的都是“深刻”的反面,并不是“深刻”本身,因为我至今没法把它说清。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年。我一直希望通过阅读、交流、甚至是顶端的商学院教育来达成一个解决方案。事实证明,它们的作用都不如我预想的那么大。我也一直以为,思维的升级在于克服掉惯性思考模式,在于观念和认知的重塑,甚至在于对信息的足够聪敏的解读……但是,什么才叫“更聪明”?什么才是“更深刻”?我一直没想明白。
好在,我也没那么着急忙慌的要结果。对于“突破瓶颈”这件事,我一向看得很重,但摆得很淡。因为,思想的发酵,就像十月怀胎,既需要小心翼翼,也需要因缘际会——不是“禅机已到”的当口,还真不知道生的是男是女长啥样。
我也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总是在某个契机点上遇到“奇迹”。最近遇到的这个奇迹来自一个摩羯座的领导。摩羯座是种什么生物估计大家查查百度或知乎也就心里有个数了。这是种逻辑很强大,思维很简单,决策很精准的生物。在他们的眼里,任何决策都能结构成一束束的逻辑串串,前因后果,直捣黄龙……反正是种能对人形成智商碾压和情商强压的生物……
在两个月的磨合期里——我那自以为绝对达到及格线的智商饱经折磨,在瑟瑟的风雨中飘摇……奉行着水瓶座“打不死小强”的坚韧准则——我终于找到并学到了那“风云一刀”。那是种能帮我破除瓶颈,再造辉煌的思维惯性。那既是种“简单”的也是种能带来“简单”的解决方案。它的核心要素就在于——用一种极其平静的逻辑,通过数据的陈列,输出一种无懈可击的科学。
说得我自己都觉得有点玄乎了。其实就一句话:“用追根究底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组织起强大的逻辑,锁定一个个的小关系,发现其内在本质,不厌其烦的一遍遍试算一遍遍推翻再一遍遍扩大”。
我所认为的瓶颈,跟这个目标高度之间,其实只差了几个排比词而已:勤奋再勤奋,认真再认真,冷静再冷静,聚焦再聚焦,反问再反问,细致再细致……哪有什么天生的牛人?都是一点点这样给打磨成的!
总结一下我最近看到的牛人们的厉害表现,可能对我自己也会有更价值的启发:
第一,干活的时候,他们永远不暴躁,平静得像泓湖水。不说别人,我自己的话是相反的。我准备工作的时候是波澜不惊的,甚至是有点拖延的,但真正要思考和干活的时候,我可能会浮躁起来,难以静心。准备时快捷又迅速推进节省出来的时间都花费在了自我心理的调节和暗示上。得不偿失。
第二,聚焦在问题真正的内在逻辑上,而不是表面浮现出来的外在逻辑上。二者有很大差距,也是人与人思维深度的差异所在。以前,我总认为,任务的解构没有本质区别,逻辑是无敌的。只要框架正确,细节并无所谓。实际上,即使是在思考的时候,内容比框架更重要。这一点,我最近常常反思:是不是因为太注重外在,太容易被形象迷惑,反倒失去了贴近本质的机缘?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的进取通道里,难怪进步不大。
第三,删繁就简,敢舍敢弃。我现在不觉得这是一个自信不自信的问题。而是一种思维习惯的差异。是不是真正的文科生会注重细节的情绪感染,被浪漫或发散的思绪引导到无极限?而真正的理科生是不是就更接地气一点,那些不合时宜没有现时价值的情绪说放就放,喊扔就扔,简单直接?我以前有个习惯,认为一切东西都有确定和不确定的区别,在不确定的时候需要仔细研究,哪怕觉得判断已定,决策的刹那也难免犹豫。最好是身边有人,我只要闭着眼睛,被催促着一刀下去,好与不好,就这样了呗。但删繁就简的方式不是这样,是基于逻辑构架下的确定。可能理工生一开始就追求在逻辑的精准与确定里,过程结束,结果就出,结果一出,过程的任何枝节就可以放一边了。而一个有点“作功”的文科生可能还在留恋与感慨里纠结,留与不留也纳入了过程,显得拖沓而失准……
第四,一旦决定,不再更改。这是需要魄力和自信的。因为做决策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完善的,决策过程的逻辑是严谨而细致的。只要足够投入和认真,牛人们就会觉得结论也是确定的。询问可以,但质疑不行,他们巴不得你乖乖的执行就好,哪来那么多啰嗦与探讨?嫌烦。
第五,若有融通,纯属放你一马,但基本上没有放你一马的说法。我不知道这是因为人毕竟是感性的动物,还是因为特事特办确实是种公众认知。对于我个人来说,会有软弱的成分。不管是出于心软的善良还是道德的制高,我似乎都很难再放出狠话之后真正的去一网打尽。也不知道好还是不好,只希望在未来的升级打怪里,自己能区分哪些该一窝端,哪些需要放一马。前提是,还能学会既往不就,放过他人和自己。
若说我真有什么实质性收获的话,我想,我知道了,瓶颈的突破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虚虚晃晃的花架子,更不是满地跑的乏姿态,它是种踏踏实实的认命与认真,也是种勤勤勉勉的平静与自在。急不来,躲不过;跨得去,也一定走得开。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效率与效能, 连载与故事, 领导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