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生涯

荀子《劝学》曰:“学不可以已……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看来要学习成长,有意识提升自己见识和眼界,不外乎三件事,也即常听闻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而读书,则是基础。

然而,正如庄子《养生主》里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如此看来,人生时间短暂,知识如浩浩海洋,毫无目的地读万卷书,也并非上上之策。孔子也总结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我们需要博学,但我们更应该有其所约。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明白为何读那万卷书,以及如何将知识整理落实到做人的道理上,而并非仅仅是涉猎知识。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8:1写到:”……我们晓得我们都有知识。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唯有爱心能造就人。”  我们不仅仅要追求知识,更要寻求智慧,而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所以,一个博学而骄傲的宗教知识分子,并不比一位不识多少文字却谦卑的农夫高明多少。

说到万卷,也并非是现今所说之一本两本概念,光一本《史记》就已130来卷了。所以如此算来,我本人自小学开始到今天,所读之书恐早已超过万卷之数。但若说真能下笔如有神,岂非是自欺欺人?看来以前个人读书是有问题的。细玩荀子《劝学》中所言: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却原来读书需要有选择性去读,而且最好是经典中的经典才行。而经典的读法,恐怕是真得字句斟酌,且句句反求诸己,一一实践验证,方能有所受益,所谓“学而时习之”是也,原本应该是很快乐的事。

古代读书人往往在父母去世时守孝三年,什么事情都无法做,于是发奋读书,三年后便成了一大家。可见若真能读书,三两年便有一小成,可惜现在的我们,虽然较前人能更方便获得书籍和知识,却很少能耐下心思于学问了。

我想,在信息过剩而又廉价的今天,可能反复精读一些经典,会比涉猎无数所谓畅销书对自己来说要有益得多。而且,人生短暂,真正能帮助自己提升自己生活和精神品质的书,应该优先去读。前几日曾突发奇想,是否可以按照万卷书的要求,傻傻地如实挑选一万卷书来花两三年读之,甚至都差点将我现在的书房命名为“万卷斋”,也曾煞有其事地去想如果真如此,哪些书籍是可以入选这个万卷名单的呢?

我回顾这过去几十年读书生涯,的确有一些书是给了自己很大启发,而且也的确花了很多时间浸淫其中。所读书太多,若真要逼着列个必读十本清单, 我优先考虑和推荐的是:《圣经 》《小王子》《庄子》《论语》《道德经》《红楼梦》《莎士比亚悲剧集》《约翰■克里斯朵夫》《思想录》《史记》。除上述作品之外,一些作家的文字也是我喜欢的,如屈原、陶潜、李白、苏轼、罗曼罗兰、纪伯伦、泰戈尔、列夫●托尔斯泰、蒙田、C.S 路易斯等等。

你呢?是否有一些书籍或作者是你喜欢且在你生命成长中对你有较大影响的?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国学与经典, 连载与故事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