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兮恶兮:领导力与人性假设

耶和华 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的树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圣经》创2:16-17
神的语言包含有真理!
在讲授《情境式领导》课程时,我们反复强调一个核心思想: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领导者根据行为表现去判断追随者的准备度水平,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并进行有效的沟通。而诊断员工的时候,涉及到判断员工能力和意愿,我们观看录象,进行案例讨论,但有部分学员总是从态度和价值观的层面去诊断员工,简单将员工分为好人还是坏人,或者认为他原本应该如何如何的┅┅
管理的对象是物,领导的对象是人,所以要做好领导者,当然要了解人性。管理和组织行为理论的发展,与人性的假设有很大的联系。而且由于对人性的假设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管理和领导模式。从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社会经济人到“完人思维”的人性假设,给管理和领导理论带来了质的飞跃,但对于人性假设的讨论,人们还在摸索中,尤其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毕竟,对于所有想提升领导力的人来说,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一个问题: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怎样去同他建立联系?
在组织行为学里面,往往会提到X理论和Y理论。X理论将人假设成为懒惰的,没有积极性的,没有创造性,不负责任的,所以需要管理者控制,纵使是激励,也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而Y理论,认为人都是勤奋积极的,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喜欢创造性工作并能同他人合作,并能为结果负责,所以作为领导者要提供平台,授权给自律团队工作,更多要求采用基于愿景的领导方式。
《情境式领导》则要求根据情境来诊断员工的行为。对,是行为而不是态度或价值观。其实很多的领导力课程都倾向于讲态度或价值观,所以往往限于非此即彼的误区。优秀的领导者,善于通过诊断员工的行为,并采取适当的行为去施加影响。
也就是说,我们要超出善恶的观念。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呵呵,古往今来多少人都在讨论,甚至可以举出诸如孟子荀子等大家的言论,但是我总想起圣经里面的一些启示,可以借鉴来作为领导者对人的基本判断。
起初, 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在水面上。(创1:1-2)
于是 神连续工作了六天,创造了天地,日月星辰,陆地海洋,动物植物,并创造了人。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创:1:26)
请注意, 神是按照祂们(三位一体的神)的形象和样式来造人的。也就是说,人一开始是有神性的,而不是人性。后来神将亚当安置于伊甸园,让他修理,看守,并吩咐他说:“园中各样的树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后来 神看那人(亚当)独居不好,所以又创造了一个帮助者,即夏娃,并祝福他们。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魔鬼蛇唆使夏娃,然后他们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
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 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了,你们便如 神能知道善恶。” (创3:4-5)
然后神发怒了,将其赶出了伊甸园。
综观整本圣经,有一个主题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惟有 神能审判人,而人是不能的。为什么?因为人总是觉得自己有智慧,却不知道正是因为所谓的智慧而隐藏了人的神性,当我们分辨善恶的时候,我们总是有偏颇的。有的时候,知识往往蒙住了人的眼睛,尤其是当人思考的时候,往往用的是脑而不是心。
于是,人在分辨善恶的时候,总是推罪于外,用很多华丽的辞藻或借口来推罪于外,总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论断人!世界上很多的不信任,矛盾,误解,纷争,争吵甚至战争,往往都来自于太分辨善恶以及推罪于外的思维!
知识或技巧的东西,往往让我们更看不清楚,因为真正重要的事情是要用心才能看见!就象很多人可以将圣经当作文学,历史,智慧书,哲学,宗教经典来研究,成为宗教学专家,但是如果他没有用心祷告一回,没有去爱他的邻居,终究不是虔诚的基督徒,无法明白 神的旨意!
讲了那么多,对于领导者的启示,无非是:你不能去简单判断员工的价值观或善恶, 而要通过观察其行为,通过满足起需求而提高其绩效,任何陷入简单根据喜好或感情用事去领导员工都不是高效的领导力。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写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说的也是不要执着于善恶好坏的道理,因为事物总有两方面甚至多方面,我们不能简单看到一面。
量子物理学有一个著名实验:如果将一只活猫关进一个厚厚的没有窗口的盒子里面。盒子里面有两个开关,若猫触动其中一个开关,可以获得食物,如果触动另外一个开关,则是毒气。现在将盒子关上,我们不打开盒子,猫就有两种可能,要么死了,要么活着!那么,你认为猫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呢?猫是死了还是活着,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没有打开盒子时,我们有两种可能,而一旦我们打开了盒子,就只有一种可能了,我们要么救活了猫,要么杀死了猫,因为正是我们主动的观察,才让猫只有一种可能!
在组织里面,因为领导者主观的好恶,我们可能给某些员工带上了光环,所以这些员工做什么领导者都觉得不错,所以很快得到提升,而且员工也会表现的刚好如领导所期望。但是其他领导者看不到或有意忽略的大部分员工呢?正是因为领导的主动观察那些少数,大部分人的潜力被忽略了,他们默默地没有创造力地应付工作!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太:7:1-7)
难怪孔丘先生有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国学与经典, 培训与开发, 领导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