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而非仅仅态度

一句“我爱你”,可以说得温柔动听,感人肺腑,让听者感动莫名,热血沸腾。
同样一句“我爱你”,也可以说得歇斯底里,声色摄人,让听者恐惧莫名,浑身惊涑。
可见在与对方沟通的时候,不是你的态度或观念起决定作用,而是你的行为模式。
而沟通行为中,尤其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眼神,语调,体态和语言。
我说人们是因为是受行为而非态度而受到影响,这里有个例子:
甲发烟给乙抽, 并不问乙是否喜欢抽烟或对抽烟的态度,而仅仅是看到了乙曾经抽烟的行为!(也许乙是很讨厌抽烟的)
很多关于领导力的课程都在讲观念或态度,但态度并不能保证领导者提升有效影响他人业绩的效果。
从某种角度说,态度并不能影响人。比如夫妻劳燕双飞的时候,你私下问那男人,你爱她吗?他一定回答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因为我爱她的。你再去问那女人,你爱他吗?她也回答说是的,而且不想离开他。但他们的行为呢?
父母在态度上都是爱他们的孩子的,他们也学习了无数的养育观念,但行为呢?
领导们可以嚷着“以人为本”“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产”,但行为呢?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家庭与生活, 销售与服务, 领导与管理
留给别人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某句话某个行为带来的感受,而不是那句话那个行为本身……
很多时候理念、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实际上我们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是的,作为父母态度和观念上是爱孩子的,但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孩子感知到却不一定是爱孩子的。
最后一句有点意思,哈哈!
评价一个人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做了什么事,而不应是说过什么话
人在潜意识下的行为恰恰能反映他的态度。一般在人际交往中,行为更能带给我们直观的感受,所以说行为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他的行为其实也就是他的态度的体现吧。
我想到一点总结:
1)态度是内在的、精神的、较难度量;行为是外在的、物理的,相对好度量。
2)行为基本是态度的一种可视化展示,某一次行为,可能与态度不同,但长期的行为,应该是坦度的一种体现。
3)行为能够加强态度,算是一种多样化刺激的体现。
好。
我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那是不是要通过行为看思想动机?
当然,以上是疑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不管你怎么说关键看你怎么做。
在一般的交往中,建议不用太多去深究,更不要做道德判断。除非很紧密者。但也不要论断他人。我的建议是,只要做好自己即可。
我想探讨一下:前面的图分三个层次:信仰、态度、行为,如果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层面上沟通或者说两个人的关系深浅不一,那么对于深交的双方是否会比较忽视对方的行为而更关注行为后面的态度或信仰?交往不深的双方更多的是感知对方的行为?
很有道理!其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 还有,人们交往,根据不同对象有不同的公开区、隐私区和盲区。一般情况下,对陌生人的确很少展现自己态度甚至是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