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须行

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拿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来了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唯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处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说,是那怜悯他。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路加福音10:29-37)
美国一家神学院,曾就以上这段经文做过一个小实验:在将要上“好撒玛利亚人”这一课的课室前不远处,躺着一个看上去奄奄一息、需要救助的人,而匆匆赶去上课的神学生们都只是在这通往课室的必经之处绕过他,直接赶往课室。其实,这个躺在地上的“病人”,就是授课的教授设计的环节。后来,学生们的解释,多数说是因为怕上课迟到,才没有施以援手。
当时,读完这个小故事,我会心一笑,心想,这个实验运用在神学院的学生身上实在很适当,可以使他们在日后服侍神服侍人的事工上得到印象深刻的提醒。后来,在一次团契中,我也应题引入这个故事,心里为自己能学以致用感到有些得意。
一年冬天,妈妈生病住院,我回家帮忙照顾她。当时,她同房有位病友,丈夫早亡,儿女年幼,家住远郊,亲戚都各有家事操忙,不能常来看望她。她不吃医院饭菜时,需要四处打听可有人恰好打算外出顺便帮她买饭回来。于是,我每次送饭给妈妈时,总会顺口问她要不要买什么,她通常都客气地表示不需要,我会再次跟她说如果需要我帮忙买什么,可以让妈妈打电话给我,我也可以多煮些粥分给她。
一天晚饭时候,我刚走到住院部楼下时,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让我帮那位病友买碗粥一起送上去,因为她的亲戚要晚点才送饭过来,而她那时饿了。那天晚上我刚好要去参加一个团契,姐姐会依时到医院来接我前往。那时医院的饭堂已过了开放时间,我对附近哪里可以买到粥并不了解。我向保安问路,他告诉我在医院的另一边门口应该可以买到粥,不过医院当时内部在搞建筑,路都堵住了,所以我必须出了门绕医院围墙外一圈才能到那边去。
我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拎着食盒,在医院外头因为修路而不平整的路面上一步步谨慎地走着,心中有一股急怒。我担心饭盒里的汤水会溢出;又担心饭菜到时有些凉了,妈妈吃下去不开胃;我本打算早点上去,看妈妈吃饭,陪她多坐坐,因为今晚我呆不了太长时间,这么一折腾,那陪妈妈的时间就少了差不多半个钟了。再说,一路奔波过来,我也有点疲倦……
我就这么欲速不能地走着,感觉足下步伐迟滞。忽然,我想起了神学院那个“好撒玛利亚人”的实验,不禁自嘲地笑了起来,心一下子放松了下去。速度不可能加快的,只是脚步就不觉得沉重了。
当我好不容易兜了一大圈到了大排挡时,还特地多对比了几家,尽量找一家我目测感觉粥会更热更香的买了一碗。到了病房,为了不让她觉得等她亲戚等得委屈了,我还安慰她说外面堵车很厉害,大家都赶不快的。
有时,我们习惯以娴熟的语言技巧向别人传扬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或理念,却很少静下来细细比照,看自己的行为与所认同的理念,相距有多远。我们觉得自己做好准备要去做一些好的行为,而当情况真的出现,需要我们实践时,我们却又有许多没有准备好的先决条件与理由。有时,我们真的需要自问,我们所宣扬的这些观点,究竟是我们真心所感呢?还是只为了显示我们有学识,作为我们能取悦于人的形象包装?
个体如此,企业也然(毕竟,企业也是人管理的)。一些公司制定了充满普世价值与人性关怀的企业文化,配套了系统的培训课程,并且定期举行声势浩大的营造文化氛围的活动,而在日常的管理细节上,却无法体现它们所宣扬的文化精神,甚至背道而驰。
以前,有一位部门经理曾直率对我说:所有公司的企业文化都是骗人的,而你们就是公司用来帮它们造势的人。还有一位工人对我说:我不觉得公司像自己宣传那样的尊重我们工人。而,我的一位上司也讲过;我是拿老板工资的,我当然不可能帮着员工跟老板讨价还价。作为一个中间角色,面对同事的直言,我心头一震,却只能默然不语。
企业文化变成口号,而落到实处的不易,公司管理层也有诸多理由。平日不尊重下属是因为某些人的阶级观念作怪,制定福利政策、面对员工的具体诉求时,要让公司账面的支出尽可能少,则是为公司利益着想……还有数之不尽的理由。所以,在一些公司眼中,所谓文化是一回事,而公司的利益说到底只与有形的财务数字相关,而公司形象之类不可见的因素则可有可无。于是这样的公司难免会陷入与刁钻的员工缠斗、欺压老实的员工这样的困局当中,而在其中自然没有一个人会满意。老板抱怨员工不忠诚,却没认识到言是行非的企业文化很难培养忠诚的员工群体。俗话说“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企业当然不可能做到人人都满意,但企业若真有做出努力,还是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的;反之,大力渲染自己不具备也不打算培养的素质,只是更加突显反差之大,积聚更多的不满。人心向背引起的效率低下、流动性高而导致的成本增加问题,在报表无法直观反应,老板也难免重视不够或不以为然。而有形无形的公司利益,都是相辅相成的。
个人的形象,企业的形象,总要靠一点一点的行出来,才成为真正的形象。不须高言大义,也无须背诵一段段警世名言、传递一道道心灵鸡汤以壮声势,只要在某些方面有切实的感动,提醒自己,扎扎实实地行出来,就能塑成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个人如此,企业也如此。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连载与故事, 领导与管理
按照圣经的教导一个没有怜悯之心的人不配称为神的儿女。出 33:19 耶和华说:“我要显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经过,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 既然神先怜悯了我们、恩待了我们,神也必定从我们身上彰显他的公义来。那就是我们也要学习主耶稣的样式,对兄弟姐妹甚至是我们的仇敌给出我们的爱和怜悯。约翰3章16节: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我们得救是因为恩典在先,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爱人,并且爱人如己。
“个人的形象,企业的形象,总要靠一点一点的行出来,才成为真正的形象。不须高言大义,也无须背诵一段段警世名言、传递一道道心灵鸡汤以壮声势,只要在某些方面有切实的感动,提醒自己,扎扎实实地行出来,就能塑成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个人如此,企业也如此。” 最喜欢结尾这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关注嘴里说的,而要关注心里想的,脚下行的!
这一段,读得让我心痛。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反求诸己,汗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