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变革?你需要平衡权益相关者

[dropcap]上[/dropcap]周有朋友问了我个问题,我作答后发现给到的答案和之前很不一样,觉得特别有趣,就想说说这个故事,顺便mark下自己的观念轨迹。

朋友问的是件小事:公司有笔创收,按照新规矩的话业务员提成奖励只有以前的一半。但这新规则也是刚公布不久,且执行细节尚未出来。所以员工们逐级向上请示,希望领导们按照旧规执行,让业务员奖励翻倍。

朋友纠结的是:这是公司制度和个人利益的博弈。满足了员工方,公司利益就会少一些。于是问我该如何处理。

早些年前,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支持朋友去为员工争取最大的利益。因为我理解这些利益对员工个人的意义,也理所当然的认为管理者需要站在员工立场考虑问题。

这次呢,我没有直接表态。只是告诉朋友:这种模糊情况下选择你认为利益最需要被保证的一方去维护,但要想到方案保证另一方拥有比现状更好的回报。同时要沟通疏导好各方想法,争取到平衡和理解。

最终的结果是朋友为员工多争取到了多的奖励金额,但不至于翻倍;也为公司赢得了更多订单,因为奖励的门槛提高了,就要求业务员们提供更多的订单。

这个问题引起我思考的不是解决方案本身。而是一个观念的反省,那就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和站在团队的角度考虑问题,会不会冲突?我们应该站在那个立场去做决策?

这在我的职场历程中是件有意义的事。因为刚上管理岗那会儿曾为了一个员工的利益与上级起过冲突。那件事一直印在我脑海,促使我思考、探索、求证、转变。

我经历过一个特别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阶段。那个时候,我认为自己既然被委以管理者的身份,就需要对团队中的员工负责。尤其是亲见亲历他们的种种不易,巴不得把全天下的利益都搂了过来给团队。想想真是有趣。不过那样确实算不上成熟理性的管理。毕竟,除了员工,我们还要考虑公司利益。管理者不是一群带着员工试图打劫公司的强盗;也不是一个戴着闪亮光环的救世主,会无所不能;更不是一群起义军头领,抢了地盘论功行赏。可惜了,那个时候我不懂。苦了自己累了别人还很委屈。当然了,那会儿我也是生生不懂何谓各方利益的,更谈不上理解雨露均沾的道理。再说了,那会儿宫斗剧也还没时兴,身边人的启发总觉得隔靴挠痒了点。总之一句话,那叫经历。经过了也就知道厉害了。

即使现在,职场里生活中的我仍在摸索着平衡的门道;学习着区分应该对哪些利益体负责,以及怎样负责。关于怎样去负责任这件事,我近期有个感触,那就是:那真不是件热血沸腾的事,反倒是件需要理性和智慧去判断选择的事。习惯了承担的人可能会忘记了责任本应该是个中性词的,不应该被赋予太多的情感因素,否则会弄得要么太隆重,要么太简陋;不是刻板就是轻率,都不合适。

我希望能追求到客观的视角、理性的态度。用它们来刻度好职场上的种种关系。这样才能解放个体,游刃有余的投入到更有生产力的事,创造更大的价值。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领导与管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3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肖维维
2016/01/04 15:52

做管理者经常是夹心饼干,上面往下压,自己很多时候代替下边的人受罪,还不得个好。困惑过好久。晶晶老师的建议很好,我也要学习转变才行。

申时义
管理员
2016/01/01 09:10

领导者设置愿景,并促进变革。但凡变革,总是要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这些可能因变革而利益受到影响的人,成为权益相关者(stakeholders)。他们要么支持变革,要么阻扰变革。所以,领导者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同时做好权益相关者沟通。

3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