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孩子学习举手投降

在这个每个人做梦都想“赢”的时代,我要向孩子学习“举手投降”。貌似那样更容易快乐。
我承认这个标题后面有吸引眼球的心机,但我向索罗斯保证我不是标题党。洗白白的时候我一直在寻思:为什么婴儿熟睡时总是举着手?看上去就像是“举手投降”。搜了一下,大致找到几种答案:

1. 在娘胎里就那么睡,出来还那么睡 (简单粗暴,言简意赅);

2. 身体好,阳气足,生发力量强,才会那种睡姿吧,俗称“虎抱头”(武林高手,不明觉厉);

3. 投降睡,特别可爱 (爱心泛滥,画龙点睛)

据说,多数人的一生都处在脱离子宫和回归子宫的矛盾欲望中 (好想归纳成“出宫”和”进宫”,不过总觉得怪怪的)。为什么?每个人都天然地怀念那种浑然一体,备受保护的状态。但是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不可避免的别离,独立,”离开的家乡我们再也回不去“。所以,用娘胎里的状态解释这个问题虽然终极,却太空灵。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看着婴儿熟睡是这场旅行中不容错过的风景
“虎抱头”的解释比较酣畅也不乏实践价值。据说若能劝诱小儿睡觉“虎抱头”并坚持到青年甚至终身,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大到真气上行,强身健体,开智慧。小到避免把玩小鸡鸡的恶习并降低日后手淫不能自拔的几率。你敢说这不是父母的大福星?看官见笑了。如果你爱看漫画的话,仔细想想,画家很喜欢把大侠睡觉的样子描绘成“虎抱头”。双手举过头顶,在耳边放着,拳头紧握,而且四指握着大姆指,双膝微曲。 原来他们心机很深。
 

虎抱头_150522094247
虎抱头的睡姿是完美的,婴儿在这方面最佳,顺应自然。随着渐渐长大,逐渐失去了一些顺应自然的本能。
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忘记的不只是“虎抱头”,其实还有很多顺应自然的本能,比如腹式呼吸,比如抱朴守拙。难怪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专气至柔,能婴儿(读ni4)乎”,这是要求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成人通过修炼达到/回归婴儿的境界。我要说的“举手投降”是说诚服于自然,于道。我们忙着打打杀杀,夜不能寐,老子却骑着青牛,神龙见首不见尾。终究是他老人家睡得更好,活得更长,千古流芳。”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能争“。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家庭与生活, 文学与休闲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