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之施与

 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叙卦》)无论德才财色还是其他种种,当拥有太多时,难免以之为傲,而难以明白最终必将多藏厚亡的吊诡。如何纠偏?当然得通过修行谦卦的德行。

山在地中,貌似高也,与全地比较,山不过一杯泥土一卷石头而已,更应该体会到自己的渺小,而不是自认高大。君子置身自然,登山远眺,见山外有山,昔日的巍峨,也不过如此。于是深刻体会谦的含义。

孔子在谦卦《大象》中建议: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通过查阅,发现大部分的人都将此句理解为,君子总是损多益少,衡量各种事物,然后取长补短,使其平均。用于修己,则说要多学习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用于治理,则说拿多余的一方给不足的一方。

暂不论修谦德之道,作为多年领导力研究和传播者,我同时也关注对于治理和领导的启发。宋朝范仲淹在《天道益谦赋》里写道 :“是故君子法而为政,敦称物平施之心;圣人象以养民,行裒多益寡之道。”算是上述理解的一个作证。

明朝唐顺之在《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疾呼:“籴之贵贱因地腴瘠,假如腹里籴价五钱六钱,则穷边断是八钱九钱,奈何使苦寒与逸肥一样同折,非称物平施之义也。”更是一个上述理解的辩护。

不过,我一直心里有个梗:益寡容易理解,但为何要损多呢?除了拆东墙补西墙,还有其他办法吗?

将蛋糕做大

读王夫之《周易内传》,才发现前述损多益少之理解,是因为人们将“”训读为“减少”,所以引申而出。而夫之先生,将其读为“聚”,于是便有了另外一种豁然之可能。

山,其实就是地的高显者。地中有山,无论多高,自然就在地中,并非是别处之山。地广大无边,再高的山也能容纳拥有。人们看到山高出地的地方,而没有看到山之外还有很多空余,这何尝也不是大地的不足呢?所以,反而应该增加才是,怎么可以损减?!

若从治理的角度,的确有施惠于民的时刻。比如2019-covid流行影响民生,救济和帮扶正其时。

多者裒聚之而益多,寡者益之使不乏。固不厚高而薄下,抑不损高以补下,各称其本然而不容私焉。故高者自高,卑者自卑,而要之均平。”

–王夫之 《周易内传》

按照夫之先生的建议,当惠民时,固然不能倾向于高者而让下者受损,也不能损害高者而弥补下者,反而是需要根据各自的情况,予以关注和使两者都有所增益。如此,才能将整体都改善,蛋糕做大了,其中的各方都可以受益。

务大德,不市小恩

当需要惠民时,治理者应当关注整体的生态和施以大德,而不能将惠民之利作为交易,获得某方的感恩戴德。或许这才是谦道的真正含义吧?

不懂治理的领导者, 而铲削富裕者之资源以平复疲惰贫困者的妒忌,其实反而破坏了平衡,制造混乱。救荒,应该有专门的预案去应对,而不能强制让市场平价;税收可以宽限缴纳时间但不可统一标准。虽然有高低不齐,但这本来就应该如此。

2020三月,疫情在加拿大爆发。联邦并没发动大企业捐赠,而是出台系列措施,由财政支出,资助中低收入家庭,儿童,长者,失业员工,同时也支持雇主。税收可延后交,房租有援助计划,商业有优惠信贷,不仅涵盖弱势者,也关注受影响之企业组织,共度劫难,以期他日经济重启时,不至涣散。于是人们能安心宅家,静候疫情高峰压平,减轻医疗压力,使整体受益。细思,夫之先生的建议,果然先见。

因为对“裒”字训读的不同,人们的思维和实践因此而变,果然是“易不可为典要”的体现。所谓仁者见仁而已。

为领导者谋

  • 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坚固平衡发展,不至于忽略辅助功能滞后而拉低整体效能?
  • 如何发挥优势资源,发扬长板原理,而不仅仅是迁就所谓短板?
  • 如何防止组织因为骄傲而失去成长动力,错失变革时机?
  • 如何将“谦”德用于个人或组织以获得良性成长?
  • 如何在制度设计或领导实践中防止损高就低,拆墙救急的现象?
  • 如何在人力资源实践中,更好地激励各种表现的员工或团队?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哦,加拿大, 国学与经典, 连载与故事, 领导与管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