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分裂者”

瑞.达利欧在其著作《原则》一书中分享了自己的很多生活原则,几乎每一条都能引发我的共鸣。
他放在生活原则中的第一条是:“拥抱现实,应对现实。”他的原意是希望我们理解作为一个超级现实的人,最需要接纳的是现实本来的面目,不管好坏,我们都要从自己的真实需求出发来解构现实原貌和我们目标之间的差距。
简单的说,我们要想活成预期那样的成功,就先要解析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的成功;第二步才是去看清楚现实的“真面貌”,接纳它,战胜它,拿回胜利果实。
瑞.达利欧用了一条很有意思的双箭头直线来描述我们生而为人的两个主要需求:一面是“享受生活”,另一面是“改变世界”。当然了,大部分人都会希望箭头上的这两部分都能实现,但真正能实现的人却不多。我特别理解这种现象,当越来越多的人告诫我“工作和生活不能两全,家庭和事业不能完美”的时候,真的能感受到自己在向着箭头的两端撕裂,生生的能被逼出病了。为什么,因为光是想想这个结果都会觉得了无生趣。
“为什么不能两全?”
“为什么只能选一边?”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鱼与熊掌兼得?”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选择的,但我不愿妥协,我不喜欢接受一个即成的“观念”,哪怕它被千万的案例所检验。我想,可能是瑞.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呈现出太多的“双赢”结果,让我对他尤为敬佩吧。他这样说的:“这两方面我都很想要,所以我愉悦的努力工作,以争取二者兼得,并且发现它们很可能是一回事,而且相辅相成。我逐渐明白,从生活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并不只是一个只要为此而工作得更辛苦的问题。这更多的是一个有效工作的问题,因为有效工作能把我的能力提升几百倍。我并不关心你想要什么,或者你愿意为此付出多少辛劳。这是你应该决定的事。我只是试图向你传授,是什么帮助我最好地利用每一小时,并从每次努力中获取最大收获。”——看到这段写在135页最后的话,我感觉被治愈。
当然了,当我们还不懂得自控的时候,这段话会被“过度聪明”的解读。想想,刚毕业的大学生每次都致力于寻求一种更取巧、貌似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案,会不会反倒耽误了在基本事情上的“原始积累”?因为我们分辨不出来哪些是“有效的工作”的时候,我们其实容易误入谜区,有可能陷入投机取巧和揠苗助长的陷阱。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经历去证明。我想,这是为什么瑞.达利欧会等到六十几岁的年纪才来出版《原则》这本书的原因吧——沉淀不够的时候,我们又怎么分得清孰是孰非呢?
我一直认为“分清是非”是最基础也最高级的能力。这种能力尤其需要习得——在漫长的试错与纠错中,它会转化为“看透事实本质”的能力。坏就坏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约定俗成或默认如是的“观念”,我们得花费无数时间来分辨其真伪。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确定自己沉淀下来的就一定“正确”,它可能只适用于我的某个阶段和某些经历。万幸的是,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保持“思想独立”的土壤,我们可以拥有“立权威与反权威”的空间,它只取决于我们向其他“观念”妥协的程度所耗费的精力——通俗的说,你的反抗越吃力,对自己损耗越大,你越难坚持下去,也就更容易投降。
我自认为是个喜欢“奇葩”的人,也愿意欣赏“反主流”的“傲骨们”。但这不代表我就能活成一个“异类”,在漫长的生活阅历中,我接纳着“现实的压力”,也致力于用各种方式将它们转化成养料,把自己养成鲜花。但这意味着某些舍弃和漠视——我们得活得多么“纠结”和“茫然”。但忠于自己的这股韧劲儿天性使然,无法切割,就会在心底深深藏住,时机一到就会反弹出巨大的力量。我希望,这种力量不会随着年龄消退,只会变得越来越有智慧的发挥。
所以,在理解瑞.达利欧有关“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真相是任何良好结果的根本依据”、“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不要担心其他人的看法,使之成为你的障碍”等原则之后,我觉得将自己理解为一个“追求在现实的天空自由翱翔”的人更为客观——我既希望享受生活,又渴望改变世界让它变得更美好。不可理喻的是,我一直认为这是可以兼得的好事:只要我能掌握到一种强大而有力的工具——或者,将自己变成强大和力量本身,就能做到——这让我从小到大收获了大大小小的嘲讽,也刺激着我多年“一意孤行”不放手。
对于个体的需求来说,如果你认为“享受生活”和“改变世界”很矛盾,或者“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难两全的话,我愿意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如何将这种“分裂”变成“统一”。事实上,我们应该去思考,到底是哪样推动了进步以及达成了何种程度的成功。我想,应该对此有个清醒的认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工作”。
如果可以选择,我也愿意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分裂者”。
小丑骑着独轮车在狭小的舞台上玩着抛接球,引得众人惊叹。除找到重心和勤奋训练外,别无他途,亦止于至善而已。
principles